《一個這樣的老師》北師大版第十二冊
教材簡析:
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是一種“沖突”。首先是視覺上的沖突:懷特森老師別具一格的科學課讓學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沖突:他們沒想到懷特森老師會“戲弄”自己的學生,這讓他們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維方式上的沖突: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還是教師和教材的忠實信徒,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去懷疑老師和教科書上說的,這是對他們多年來一種思維方式的挑戰。最后是生活習慣上的沖突,懷特森老師不僅教會我們用“新懷疑主義”去學習,也教會我們用“新懷疑主義”去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教學要求:
1、了解懷特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并寫出對他的評價;
2、體會側面描寫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人物的特點。
2、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布置預習,了解課文內容,以及生字、詞語的學習。
2、制作課件。
教學設想: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一個完滿的球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聯系中解讀文本。本設計以“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為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不僅從“懷特森老師本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來體會,還注重聯系“我的心情變化”“我們的行為變化”來探究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展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從而獲得全面的感受與認知。
同時,教要立足于學。本課在整合教材和學生需求共同擬定學習方案的基礎上,先學后教:學生按照選擇或自擬的學案自主探究,因需合作交流;教師因學習重點和學習態勢引導共議,師生、生生間碰撞交流。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實現文本內容的重組,為因學定教提供可能,有利于學生認知的建構。
教學時間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懷特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并寫出對他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課文,齊讀課題:30、《一個這樣的老師》
2、師:手指課題,一個什么樣的老師?(板書:?)
學生說說
(喜歡、博學、敬佩、獨特、與眾不同、用心良苦、特別……)
3、我想同學們在初讀了課文之后都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課文寫了誰的什么事?
學生匯報:兩件
1)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種他編造的動物,并進行了測試,結果“我們”都得了零分。
2)懷特森老師講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尋常的探索。
(二)自主學習,深入感知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
1)靜心默讀課文1——10自然段。
2)思考:在經歷的這些事件中,我對懷特森老師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在文中標畫出來。
2、教師給足時間,學生充分自學
3、學生匯報、交流
1)學生:喜歡——懷疑——不滿——敬佩(教師相應板書)
a“我們饒有興趣的傳看,記筆記,有的同學還畫了圖。我心中暗想,這回我遇到一位博學的老師了。”(喜歡)
b“可是,當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卻驚呆了:我答的每道題旁邊都打著大大的紅*!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師講的寫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錯了。”(懷疑)
c“那你為什么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的講?為什么還要考試?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頭,我緊緊抿住嘴唇,控制著自己不嚷出來。教室里響起了不滿的議論聲。”(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