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精選6篇)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鑒于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設計通過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欲望,喚起學生制作圖案的興趣。復習前面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2.培養合作意識,體會數學情感。
本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同學交流和教師總結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收集到的各種美麗圖案。
學生準備:花瓣圖案方格紙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下我們生活中的美。(課件出示圖案)這是五環旗,由圓這個基本圖形組成,再看盤子底部的花紋、摩天輪、鐵柵欄、窗花,還有這個以花瓣為基本圖形組成的紫荊花圖案,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們。
師:你們知道這些圖案美在哪兒嗎?這么美的圖案,藝術家是怎樣設計出來的?看到這些美麗的'圖案,你有什么感想呢?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和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美麗的圖案,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圖案本身的美,還能感受到軸對稱、平移或旋轉在其中的應用,激起學生探究美麗圖案的欲望,喚起學生制作美麗圖案的興趣。在指導學生欣賞美麗圖案的同時加深對圖形變換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為接下來的自主設計做準備。
⊙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觀察、分析圖案。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花瓣圖案是怎樣得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欣賞花瓣圖案,觀察、分析圖案的構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成復雜圖形的過程,明確圖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2.小組相互交流并匯報。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手中的花瓣圖案,在自己的方格紙上動手擺一擺,并提問:圖案A是通過怎樣的操作得到花瓣圖案的?
(2)學生討論、操作,然后請幾名學生展示。
①圖形A連續旋轉得到花瓣圖案。
②畫出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再利用旋轉或軸對稱得到花瓣圖案。
(利用課件展示學生總結的兩種方法)
(3)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后匯報,教師借助課件演示變化過程)
方法一:先旋轉后對稱。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和圖形B的軸對稱圖形,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二:先旋轉后平移。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將圖形A向右平移3格,然后向下平移3格;最后將圖形B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三:先對稱后旋轉。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繞點O將圖形A和圖形B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四:先對稱后平移。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將圖形A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將圖形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五:先平移后對稱。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B;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六:先平移后旋轉。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將圖形C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師:在經歷了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設計過程后,我們發現圖案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方法,便可以自如運用這些知識制作出美麗的圖案。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2、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3、 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問:這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師生一起歸納、整理本單元所學內容。
2.揭示課題。
二.展開
1.求圓面積的練習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練習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讓板演者說說計算過程。最后再次復習圓面
積在各種條件下的計算公式:S=πr2=π2
2.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27練習3~4題,先由4人組成小組
進行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
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
本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
四.作業
課后反思: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5-6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圖形旋轉的牲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度。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4人或6人小組,一個風車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活中的軸對稱變換,其實,圖形的變換還有許多種,比如:平移,旋轉等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旋轉變換。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牲與性質。
1、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含義。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①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2”指向“1”。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誰能說一說是怎樣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繞○順時針旋轉到30度到“1”。
板書:指針從“12”繞點○順時針旋轉30度到“1”。
師:想一想,為什么指針從12指向1就旋轉了30度?指針走1個字旋轉了多少度?2個字呢?你覺得怎樣的'旋轉是順時針?怎樣的旋轉是逆時針?
②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指向“3”)
師:這次指針是如何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從“1”繞○順時針旋轉60度到“3”。
③如果指針從“3”繼續繞○順時針旋轉9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示鐘表,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④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順時針旋轉18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出示鐘晴,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2)小結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牲和性質。
(1)觀察風車的旋轉過程。
①師:這是什么圖形?風車的旋轉你見過嗎?看!在風的吹動下,風車就要旋轉起來了。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風車旋轉起來了)
②師: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旋轉的?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
師:從圖1到圖2,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③師: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針旋轉多少度到圖2呢?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旋轉90度到圖2。(板書)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2)繼續觀察風車的旋轉。
師:如果我們將風車在圖2的基礎上,繼續繞點○逆時針旋轉到圖3,風車旋轉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轉后,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呢?
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位置變了,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點○的位置,對應線段的長度,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三、繪制圖形,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個圖形旋轉的全過程,想不想自己試著畫一畫呢?
1、出示例4方格圖,與學生一起明確畫圖要求;
2、學生在方格紙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畫法;
4、小結畫法。
根據旋轉的性質,旋轉圖形對應線段的長度不變,對應線段的夾角不變,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可以首先確定對應線段,然后連線。
四、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感受旋轉創造出的美。
1、師:生活中,有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旋轉而來的,請欣賞第5頁第1題,這些圖形分別是由哪個圖形旋轉而來的呢?
多媒體課件出示動畫,演示圖形的旋轉。
2、利用旋轉畫一條小花。
學生自主畫,然后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呢?
布置作業:第9頁第4、5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2、從多種角度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3、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發展空間觀念。
4、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的思想。
5、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用活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的性質,學習了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本單元進一步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本單元主要通過五個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面的旋轉(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內容,并參與實踐活動。本單元教材編寫力圖體現以下主要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教材的第一個活動體現的內容是“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這不僅是對幾何體形成過程的學習,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系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教材將此課題目定為“面的旋轉”的原因。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教材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征、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并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后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用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一張橫著卷成一個圓柱形,另一張豎著卷成一個圓柱形,研究兩個圓柱體積的大小;然后組織學生將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裁開,把變化形狀后的紙再卷成圓柱形,研究圓柱體積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深化對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認識,并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時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2.通過圖形的組合,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加深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復習
1、什么叫半徑?什么叫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怎樣求圓的面積?
二.展開綠色圃中
1.練習。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學各自做在草稿紙上,
然后全體師生共同講評,指出存在的錯誤,
尤其是做在草稿紙上的同學一定要自己找出
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解答過程,小組進行練習。
2.小結。
三.鞏固練習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
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一個紙制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制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并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兩個長方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高有無數條。)正方體呢?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二、 新授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 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么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 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3、 交流和匯報
(1)關于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
(2)關于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
(3)關于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 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