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一、大膽放手,合作自學
科普性文章教學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那么,如何來落實語文教學的訓練點,上出語文味呢?在反復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我決定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作為了教學的首要任務。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課題來提問,然后歸納出本課主要圍繞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3、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義?4、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四個問題來展開學習。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繪了從天空到大地所呈現給我們的一頁頁鮮活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從奇妙的天書到有趣的地書,作者把科普知識蘊于日常生活可見可感的現象。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從而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感悟,只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北極星的準確位置,砧狀云等地方稍作指點。在帶著學生學習完“天上的文字”一部分以后,我馬上讓學生歸納“神奇的天書”的學習方法,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有趣的地書”這一部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在巡視時發現有很多小組一下子就能夠把剛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運用并融入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去。由此可見,學生不能不能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而是看教師能不能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敢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學。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學習的本領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老師一直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么,我們的學生將永遠成為不了高飛的雄鷹。同時,作為教師,也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道路,特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學生遇到的難點,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生成功的樂趣。
二、以讀代講,體味語言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云山比作“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文的文學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文中的動詞運用也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漂礫的形成。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爬”字指導學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三、搜集資料,拓展延伸
文章就語文性來說,不在于詞語與句義,而側重于組段成篇的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把握住學生在這一方面的理解與訓練。而至于文章的理解,我課前布置了學生搜集有關“大自然的文字”的資料,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次親身體驗大自然文字的過程。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之中產生疑問,在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疑問的討論中產生思想的碰撞。組織學生探討交流第六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議論的方式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因為它注重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所以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實實在在的在具體的思辯情境中鍛煉了口語水平,提高了思維能力。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我予以了適當指導,考慮到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一堂科學課,所以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了本課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對涉及的科學知識沒有做詳細的解釋,而是以學生個人感悟為主。此外,我還大量滲入了我國關于自然現象的諺語和事例,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