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課時教案
出示、齊讀:砧狀云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
師:“天上砧狀云,地下雨淋淋。”充滿智慧的飛行員們也是通過自己的觀察、積累,才懂得這個道理的。
其實,勤勞的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中不斷積累著智慧,“看云識天氣”早已是他們的習慣了。老師送幾條諺語給大家,不妨仔細讀讀,品味一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出示、自讀、說說理解、齊讀: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無雨云纏腰。
天上魚鱗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不怕陰雨天氣久,只要西北開了口。
3、認識“地上的文字”——石頭
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了解許多新奇的東西。我們腳底下這塊的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看來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呢!我們繼續交流:“地書”上的文字有什么意義,怎么認識它們?(板書:“地書”上的文字)
(1)朗讀5、6小節,再和同桌議一議。
意義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書:石灰石的形成)
(2)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看到(工地上挖出的這塊灰色的石頭),普通人認為( ),而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 。是由( )造成的。據此可以推斷( )。
師:真是滄海桑田!解讀這塊石頭文字,我們了解了地貌的變化。(齊讀第五小節)
(3)第六自然段告訴我們,腳下的文字還有什么意義?
意義之二:明白花崗石的到來。(板書:花崗石的到來)
在森林里行走,有時會忽然看到樹林當中立著一塊很大的花崗石,上面披著青苔,就像披著毛皮一般。普通人的疑問是:( )?
出示、指導朗讀:它是怎么到這兒來的呢?
誰有這么大的力氣把它搬到森林里來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樹林的呢?
引讀: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會說——
出示: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積雪演化成的、能自行運動的巨大冰體。冰川在運動過程中能把它攜帶的碎屑物轉移到他處。冰川搬運的物質稱為冰運物。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
師:它一下子就把花崗巖搬來了嗎?
生交流。(慢慢把它帶來的)
師:怪不得,作者用了個“爬”字寫出速度之慢。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還推斷出花崗巖“爬”來的時候,這里還沒有森林呢!你想明白這當中的道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