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及教材分析1
教材分析
(一)結構體系
這套教科書在低年級著眼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中、高年級則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編排上,避免煩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
一年級上冊,從漢語拼音人手,結合漢語拼音的學習安排識字和讀兒歌的內容。漢語拼音之后是形式多樣的識字課和內容豐富的課文。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穿插其中。
從一年級下冊開始,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每冊設八個專題,;分為八組。每個專題內涵都比較寬泛,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把知識、能力、方法、情感融為一體。一年級下冊和二年級上冊中,每組包括導語、一課“識字”、四五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識字課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意境優美,既便于學生識字,又便于學生積累語言。“語文園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鼓勵學生探究發現,掌握學習方法,低年級主要是發現識字的方法;“日積月累”——引導學生積累妙詞佳句、優秀段篇;“口語交際”——與專題聯系,在雙向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展示臺”——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所得,特別是課外所得的舞臺。
(二)主要特點
1.教材內容——凸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
這套教科書中,新編選的課文占全部課文的一半以上,在繼承人教版教材一貫的典范性標準的前提下,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選文從兒童生活出發,從當代兒童的思想實際出發,充分反映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反映信息社會所要求的現代意識。例如:《借生日》,文中的小孩因為媽媽總把生日忘記,就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給媽媽;《胖乎乎的小手》中,蘭蘭因為長輩喜歡自己的小手,就想用雙手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完全是兒童的語言、兒童的想法,與兒童的心理沒有絲毫距離。又如:《贊美》中,小刺猬和小松鼠互相贊美,互相從對方的贊美中獲得自信,體驗快樂;《從現在開始》中,獅子想另選獸中之王接替自己,動物們最歡迎的是讓大家“按照每個人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日子”的小猴。這體現了對每一個個體的充分尊重,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感,富有現代意識,彰顯時代特征。
這套教科書中的課文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尊重多元文化,為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認識大干世界、增進相互了解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參加實驗的一位教師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喜歡課文,是我們的教材帶給語文教學改革的最大財富,也是教材給先進的教學理念所提供的最寬敞的著陸平臺。”教材審查意見中也這樣寫道:“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密切聯系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既便于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課文文質兼美,較有典范性,語感鮮明,有利于啟迪智慧,激發想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材編掃——簡化頭緒,加強整合。
這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編排上避免煩瑣,加強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部分,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拼音、識漢字、積累詞語、發展語言等諸方面進行整合,使孩子初入學就受到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第三課開始,拼音教材中出現了漢字,在情境圖中或情境圖下,安排了詞、短語或句子。在這一部分,所有的音節都是學過的,都是可以由兒童自己拼讀出來的。這樣編排,不但能及時發揮拼音幫助識字的功能,而且對兒童來說,掌握拼音工具的過程就不再僅僅是拼讀能力形成的過程,更是早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初學語文的成就感。以第三課《b、p、m、f》為例,在畫面中,“我”和爸爸媽媽正在公園里散步,在相應的位置出現“爸爸”、“媽媽”、“我”這幾個詞語,并要求學生自己認讀“爸”、“媽”、“我”這三個生字。這樣,把識字與拼音的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而不是把漢字學習孤立于拼音之外,從“爸”、“媽”、“我”這幾個最簡單的口語常用字學起,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思想,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從入學之初就做好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