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及教材分析1
從一年級下冊開始,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識字課、幾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不僅識字與課文,閱讀短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等都是圍繞本單元的專題合理安排的。如一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以“多彩的春天”為主題。教材一開始就用詩一樣的語言引導學生走進春天的圖畫,“春天來了!快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天吧”,引導學生人情人境,去體驗春天,感受春天帶給我們的快樂。之后的“識字1”是由幾個反映春天優美景色的成語或詞組組成的意境優美的畫卷: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柳綠花紅鶯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識字課的后面,以學習伙伴的口吻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春天,感受春天:“你聽到春天的聲音了嗎?你看見春天的色彩了嗎?快來畫一畫美麗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之后的四篇課文中,有描寫春天景色的《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有描寫春天人的活動的《鄧小平爺爺植樹》,有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村居》。在本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找春天,畫春天;在“語文園地”的交流活動中,學生講春天,唱春天。教材圍繞“春天”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觀察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
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是如此,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這樣安排,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以專題組織單元的編排形式,既貼近兒童生活,又蘊涵教育價值,且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能力、方法、情感之間的聯系。
3.識字寫字——安排更加科學合理。
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低年級,識字寫字處于更為重要的地位。實驗教材突出這一重點,基于學生識字、寫字的不同認知規律,本著多認少寫、識寫分開的原則,低年級要求認字1 800個,能寫其中的1 000個。其中,一年級上冊要求認字400個,能寫其中的100個;一年級下冊要求認字550個,能寫其中的250個。
根據幾份常用字表的對比研究,該教材編寫者確定出最常用的、出現頻率最高的字要求學生認讀。據統計,一年級上冊要求認的400個字可以覆蓋兒童常用讀物的50%以上,整個低年級要求認的1 800個字可以覆蓋兒童常用讀物的90%以上,這樣,兒童可以及早把他們的識字成果運用于閱讀,充分發揮了漢字學習的效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要求寫的字也完全依照寫字規律編排。一年級上冊只要求寫100個筆畫最簡單的字,每課的三四個字在筆畫或筆順上有一定的共同點。例如:第一次寫字,要求寫的字是“一、二、三”,練習橫畫;第二次要求寫的字是“十、木、禾”,練習豎、撇、捺三個筆畫。這樣安排,起平穩,循序漸進,便于學生掌握基本筆畫和筆順規則,打好堅實的寫字基礎。從一年級下冊開始,要求寫的字都是構詞率較高的字,而且每課寫的幾個字大多在結構上有一定規律。例如:《春雨的色彩》一課中,要求寫的字是“你、們、紅、綠、花、草”,每兩個字同偏旁;《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中,要求寫的字是“拉、把、給、活、種、吃”,都是左窄右寬的字。這樣安排,既便于教師分類指導,又便于學生掌握寫字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