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及教材分析1
不直接把識字方法呈現給學生,而是把規律暗含在學習內容之中,并提醒學生認真觀察,努力發現。這樣編排,不但可以使學生不斷增強發現的意識,而且使學生從發現中提高自信,持續獲得學習的動力。
(3)提供展示舞臺,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這套教科書通過多種方式體現了讓學生主動學、在游戲中學的意圖,不斷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在練習、復習和“語文園地”中,大量采用“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認”、“我會畫”等圖標,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低年級的每冊教科書中都有兩課連環畫形式的課文,全文不注漢語拼音,學生可以通過借助圖畫、閱讀預習、猜讀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自己認讀生字,讀通課文,并從中獲得成功愉悅,增強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另外,這套教科書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一年級上冊,鼓勵學生認姓氏字,認牌匾字,并安排了交流的機會。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在“語文園地”里設“展示臺”,鼓勵學生展示課外認識的字,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漢字,這不但為鞏固課內識字開辟了良好的途徑,而且使學生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成為學習語文的有心人。
對于“語文園地”的這種編排,教材審查意見中這樣評價:“從名稱到內容,彰顯特色,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綜合性、趣味性強。從學生角度出發,激勵兒童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如‘我的發現’能激發學生主動發現語文漢字特點,主動探究規律;‘展示臺’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學語文,用語文,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使學生也成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5.教材體系——開放而富有活力。
這套實驗語文教科書的體系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它以各種形式聯系到課外,聯系到別的學科,直接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首先,向學生的生活開放。除了上面提到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外,還鼓勵學生學習觀察,體驗生活。例如:學習《靜夜思》一課后,引導孩子觀察夜空;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后,引導學生親身實踐,投身植樹活動;學習《看電視》一課后,提醒孩子關注爸爸媽媽的喜好,及時把課文中獲得的語文知識及情感體驗運用于生活實踐;……引導學生不但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要在生活中用語文,調動他們主動學習語文,創造性地運用語文的積極性。
其次,向其他學科開放,充分體現學科間的溝通。教材安排了引導學生唱一唱、畫一畫、演一演的內容。例如:唱春天的歌,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快樂的節日》;畫自己喜歡的季節,畫自己家鄉;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展現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能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生活。
這套語文實驗教科書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溝通課堂內外,提供大量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內容,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空間,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憑借,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活動中成為樂于學習語文、樂于運用語文、樂于合作、勇于創造的成功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