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復習資料
兩個“清清楚楚”說明當時的情景給“我”印象之深。伯父由這位車夫想到了千千萬萬的窮苦人,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都是社會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無法解除窮苦人的痛苦,因而臉色嚴肅。這句話表現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痛恨和對勞苦人民的極大同情。
21《老人與海鷗》
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老人喂海鷗的動作是那么嫻熟,海鷗與老人之間又是那么默契 ,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親昵”地叫著它們的名字,邊喂食邊聊天;“ 太陽偏西”,海鷗即將飛離,老人眼里滿是“ 企盼”; 老人說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還用古人說的白鷗飛處帶詩來來說明。
課后第3題:
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答: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人的動作是那么的嫻熟,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諧。從而再現了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
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答:我們可以體會到海鷗們是那么舍不得離開老人,它們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留戀。
23《最后一頭戰象》
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四個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尤其是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止、神情,在打洛江邊的久久凝望與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高尚的情懷。
25《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這個傳說,人們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難覓或者樂曲高妙。古詩還這樣說“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鐘期久已沒 ,世上無知音。”明代作家馮夢龍寫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課后第2題: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答: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答: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破,終身不再彈琴。
26《月光曲》
作者是德國 貝多芬創作,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他還創作《英雄》、《命運》《田園》《合唱》。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