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七 教案
教學要求:
1、能借助豐富合理的想象將語文書中蘊含的故事有順序地記敘完整,要能寫出具體生動的故事情節,刻畫出較為鮮明的人物形象。
2、通過搜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打開思維,拓展視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想象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活動先行,作好鋪墊。
引導學生翻閱語文書,發現藏在書中的故事。可以是成語故事,詩歌創作的背景故事,小說章節的前后情節故事、神話故事、插圖故事等。
2、激趣導入,明確要求。
課前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引導學生談看完后從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啟示;明白本次的寫作要求;談自己寫故事的收獲。
3、交流感悟,引導點撥。
小組內進行討論,理清寫作思路。引導學生寫作時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做到想象合理豐富,能準確把握故事中的形象,力求鮮明生動。
4、學生作文,交流完善。
學生在練說的基礎上,自擬文題寫作。
課前思考: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它就是一種接近短篇小說,而又便于口頭進行講述的通俗性文學體裁。故事就是人生的縮影,生活的寫照,故事中有我,也有你,有我們大家,我們的種種經歷就是一個個故事。想找到它們,你就得多讀書,查資料,相信學生能從語文書中找到不少故事。你可以寫寫找到的故事,作為對語文書的資料補充,也可以寫寫讀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啟示,還可以寫寫在找故事時發生的“故事”……任選一兩個寫下來。
課前思考:
讀了教材,看了教參,似乎這篇作文很自由,學生可以寫讀后感、神話寓言故事、看圖(插圖)的想象作文還可以是故事的續編、詩歌的改編、甚至是課文故事的復述,看似簡單實質不易。教師不易指導,有些學生不易取材很茫然。看了學生的草稿再做定奪。本人還是偏向于讀后感,六年級的學生應該要能寫出比較有深度的讀后感了,可以結合練習7的口語交際來寫作。
授后小記:
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可從以下幾方面下手。
一、感不離讀,讀感結合。
讀是感的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因此對原作的準確理解,把握住要點,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和基礎。對原文的閱讀是否認真細致,是決定讀后感的質量關鍵。
寫讀后感,不僅有感的內容,也要有讀的內容。一般來說,在讀后感的開頭,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紹一下所讀作品的內容,這是因為你所讀的作品并不一定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紹就發表議論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簡介,不僅使學生或讀者對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對于熟悉這篇作品的讀者來說,也能起到激發思索的作用。
二、感想必須集中。
讀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啟發和產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寫出來,那樣的感想什么都說不透,猶如蜻蜓點水,泛泛而談,不易深入,顯得膚淺,與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華,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著手揮灑,更容易寫得充實而深入。
三、聯系實際,言之有物。
感想作為議論文,必須密切聯系實際。因此,在讀后感寫作的指導上,應特別提倡針對熱門話題進行有理論、有實例的、生動的剖析,從活生生的現實出發,闡述人們所思考的和關心的問題,這樣的感想才有意義,才能對廣大讀者的心靈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