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課為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作者借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我為本課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觀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設計理念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的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表情,去讀懂教師臉上的文字,繼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學生活動的參與者;當學生就“課文是怎樣把森林里的花崗石介紹得具體、生動、形象的”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1、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課堂上,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的情感體驗。
2、滲透課堂活動中的人文性
現代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在“拓展延伸”這一活動中,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這種實踐性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教學中,對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讀,我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努力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在字、詞、句、篇的聯系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臺,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課堂中小練筆的設計:“選擇你喜歡的一種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課文,試著把這種文字介紹的生動、具體、形象!”這一環節,大多數學生不拘一格地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