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散步》教學設計
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
②母親“聽”孫子的;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③兒子聽“我”的;
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④母親聽“我”的;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
⑤妻子聽“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家里每一個成員說話的分量都重。于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著金色菜花、長著整齊桑樹、閃著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頌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六)討論(學生),點撥(教師)(8—10分鐘)
問題3的分析,教師可讓學生勾畫文中句子,讓他們找到真正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余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問題5的討論有一定難度,這是對主題的把握。
文章歌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幾個“聽”,是對家人的一種尊敬、信任、理解,用一個字來概括,“聽”就是對他人的一種“愛”。 “愛”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愛孫子,父母關愛子女,長輩們給我們的愛已很多很多,我們該如何做呢?“孝”應該是最好的方法。
(七)當堂訓練(10分鐘)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蘊著無比豐富的情感。請你回想與家人相處時溫馨的一幕幕場景,用心去描繪一個最令你感動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對稱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確:學生寫好后,可分組討論交流,推選2-3名代表起來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寫作,達到讀寫相結合,學以致用。
(八)課后小結
文章的學習,對我們的寫作有何幫助?思想上,又有怎樣的感悟?
明確:可讓學生暢所欲言。
如:①景物描寫,可使文章蘊含美妙的意境,為下文做鋪墊;②寫作時采用對稱的句式,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如果具體一點,同學的想法可能是以下這些: 【版權所有:21教育】
①父母已經老了,始終抱著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學生應“自己的事自己干”,長期分擔家庭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