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第二階段:合作階段,成果展示階段。
學習目標:l、品嘗故都的秋味。
2、寫作訓練。
一、圍繞故都的秋味,展開了以下的討論。
(1)圍繞秋味體現于何處。
有人說在景中,并出示圖片,有人說在作者的心中,并說明理由。
(2)圍繞著以情馭景的手法展開討論:
a、a同學首先上臺展示自己成果,抓住一細節“秋聲是靜”用“蟬聲,掃帚聲,閑人聲”等來說文章借用反襯手法,來寫故都的秋味是“靜”,并引證了《荷塘月色》的蛙聲。
b、b同學也不逞強,講到文章借南國的秋味不足來反襯北國的秋味十足。
c、c同學抓住秋院中的“破”,蟬聲中的“殘”,秋果中的“淡”,落蕊中的“寂”來品出了秋的清、靜、悲涼之味。
d、d同學從視覺(“白色”、“淺黃色”),聽覺(“掃帚聲”、“蟬聲”),觸覺(“一點點極微細極堅硬”)中感受秋的味道。
e、e同學卻只抓了“都市閑人”中的“閑”字,從衣著入手,品嘗秋的悲涼。
同學們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了討論,悟出了作者景中的秋,心中的秋。
(3)圍繞著故都的景點,作者的選取景點展開討論,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一幅幅畫面展示出香山紅葉的美,故宮的歷史文化,北海的迷人風光,長城的古老文明,老胡同破舊的四合院,秋天的落葉,寒蟬于樹的悲涼等,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人生經歷得出了景由情定,情馭于景的結論,得出了本文的作者以低沉,悲涼的筆調來表現對故都的一種獨特的頌秋情感,并引證了文中的開頭與結尾。
分析: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發明性。在查閱的資料整理過程中,要進行再發明,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必然離不開思維與創新。香山紅葉與破舊的四合院上白色的牽;,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何舍紅葉而取白色的牽牛花呢?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秋味,正是在這交流研究中,學習他人研究成果中充實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也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在樂趣中感受了對家鄉,對祖國的愛。
(四)拓展訓練:
l、聯想:同學們想到了杜甫《登高》的悲涼,想到柳永《雨霖鈴》的凄苦,想到了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壯麗。
分析: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很快聯想到所學的秋文之中,體味了秋的豐富多彩,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
2、感悟秋天。交流作品(附文一篇)
秋
(重慶市石柱中學高XX級一班 黃靜)
秋天的美,在一份明凈,一份韻味,如少女的眸子,少女的豐姿,而最動人的卻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蒼茫的暮色,晚風帶著絲絲的涼意,隨著暮色的浸染,形成一種艷麗的凄楚之美,不禁讓你流幾滴傷懷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酡紅所震懾,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分析:設置情景,將自己所感受的秋景用制作畫面或選取畫面來展示,并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交流,不僅能體會作者的寫秋之感,理解文意,更能使學生進一步發展、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其創新精神。
教后感
第一次嘗試以探究性學習來展開教學活動,在整個課堂中,我沒有向學生灌輸知識,但學生所學到和所悟到的東西,仿佛要比平時還多,此時,我想到了一部好電影,不僅要有好的導演,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演員的出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