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單元知識點整理(蘇教版)
宗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9)這兩首詩的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不同點:第一首是通過“喜”
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失地收復的消息后極度喜悅和急還鄉的心情;而《示
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
有看到祖國的統一。
練習1
易考點:
(1)語文與生活部分字詞的讀音與意思
(2)《愛我中華》這首詩是著名詞作家喬羽為第4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所寫
的會歌,這支歌真切地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愛我中華”的思想感情及對
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豪情。
(3)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56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
如蒙古族(那達慕)、回族(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經節)、藏族(沐浴節)、
維吾爾族(內孜節、庫爾班節)、苗族(龍船節)、彝族(火把節)、壯族(三
月三)、傣族(潑水節)、滿族、朝鮮族(斗牛節)
(4)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你知道的“花”有 。
你屬于 這朵花。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整理
5、負荊請罪
1.易錯字音:上卿qīnɡ 廉頗pō 藺lìn相如 荊jīnɡ條 筵yán席 侮wǔ辱 昏庸yōnɡ
2.易錯字:荊條 唇槍舌劍 侮辱 昏庸 毫不懼怕 針鋒相對
3、課文內容:
《負荊請罪》是歷史小話劇,課文是根據歷史故事“將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編的。劇本共分為兩幕;第一幕側重寫的人物是藺相如,第二部分側重寫的人物是廉頗。劇本開頭先寫明時間、地點和人物。劇本通過人物對話,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受其侮辱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罰的故事,揭示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而不計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貴精神。
3.易考點
(1)方括號、括號分別交代了什么?
(方括號交代舞臺布景及人物活動情況)
(劇中的內括號內交代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
(2)“負荊請罪”的意思;故事出自什么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背著荊條去請罪,現表示愿意責罰,也表示
向人認錯賠罪。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