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學片段設計(精選12篇)
《林海》教學片段設計 篇1
曹相彪
1、教學內容
《林海》第十一冊13課第2自然段:描寫大興安嶺的“嶺”。
2、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體會大興安嶺的嶺多而溫柔的特點,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生動細膩之美。
3、教學過程
。1)感知語言,體會特點。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2自然段,獨立思考:興安嶺的“嶺”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交流討論,理解語言。
生:我認為嶺的特點是“多、溫柔”我是從“……”這句話里看出來的。
重點交流以下句子:
a、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的那種險句。
生:我從“這里的嶺的確很多”看出嶺多的特點。
生:我從“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看出興安嶺的樣子多,也可以說明它不但多而且溫柔。
生:我從“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的那種險句”可以看出興安嶺溫柔的特點。
師:“云橫秦嶺”的嶺是怎樣的?
生:秦嶺是“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的。
師:能不能自己動手畫一畫“大興安嶺”和“秦嶺”。
通過畫“大興安嶺”和“秦嶺”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氣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寫秦嶺是為了突出大興安嶺的溫柔的特點。
師:這句話應讀出怎樣的語氣?(應讀出溫柔的語氣)
生先自己練讀,再指名讀,最后男女生賽讀。
b、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
生:通過“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說明嶺多的特點。
生:通過“既看不完,也看不厭”說明嶺多的特點。
師:你認為這個句子該這樣讀?為什么?
生:我認為這個句子應讀出贊嘆的語氣,因為“多少條嶺啊”這是作者發出的感嘆。
生:我認為“疾馳、幾個、既、也”這幾個詞語應該讀得重一點。
指名讀,先學生評議,再進行全班齊讀。
。3)感情朗讀,體驗情感。
師配樂朗讀,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學生的反復練讀,將體會到的大興安嶺的特點和語言的生動細膩,用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來,并熟練成誦。
4、教學新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1)珍視閱讀體驗。閱讀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一次審美體驗,必然帶有一定的個性化的成分,存在學生間的個別差異,這種差異和個性化的東西是閱讀教學的一種財富,在這個片段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只要言之有理,都給以認可和鼓勵,并利用這種差異進一步推進教學——“自己動手畫一畫大興安嶺和秦嶺”,以促進學生閱讀的深入,閱讀能力的提高。
。2)解放閱讀主體。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閱讀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去朗讀,在朗讀中感悟語言的美。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的閱讀時間是充分的,閱讀思維空間是開放的,從感知性閱讀到理解性閱讀到品味性閱讀,保證了閱讀主體的解放。
。3)重視閱讀積累。閱讀教學中閱讀的功能不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對情緒的體會和把握,與之相伴的是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言的形成。教學片段中充分注意到了理解詞句和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品味語言和感受語言的結合,通過熟讀成誦,積累了優美的語言材料。
林海
北大附小 潘東輝
教學目標 :
1.學習課文,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產生的聯想。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練習感情朗讀課文。
重點:
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蜂浵。
2.自制投影。
教學過程 :
1.導入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林海》
齊讀課題:《林海》。
(《林!)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思路,學完了第一節,請大家回憶:
(1)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什么?
(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親切、舒服。)
齊讀第一節,讀出這種感覺。
板書:親切 舒服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作者是從嶺、林、花三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板書:嶺 林 花
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作者產生的聯想,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練習感情朗讀。
2.我們討論的第—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抓住嶺、林、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請一位同學讀寫嶺的段落,大家思考:嶺有什么特點?
(一名學生讀嶺的段落。)
討論:嶺的特點是多和溫柔。
板書:多 溫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嶺的特點寫的?請你按照讀句子、抓特點、談理解的步驟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討論。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從“的確很多”可以看出嶺多。
“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從“多少”看出嶺多,從“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也看不完看出嶺多。
“………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睆摹按蟛灰粯印笨闯龃笈d安嶺的溫柔,因為秦嶺是雄偉、險峻的,而大興安嶺和它大不一樣。
“……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從“點”看出嶺的溫柔,因為它們的差別不大。
“……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睆臎]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師加示意圖說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從看不厭看出了大興安嶺的溫柔的美。
“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從每條嶺都溫柔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睆牟还路逋黄,盛氣凌人看出嶺非常的溫柔。)
請大家自己練習讀出感情。
(學生自由練習讀第二節。)
你覺得自己哪句體會得好就讀哪句。
(個別練讀,指導,鼓勵。)
(2)下面自由讀3、4節,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如:為什么“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為什么綠得難以形容?
為什么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
為什么第一應夸落葉松?
為什么把白樺比作浪花?
為什么用“閃爍”?
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為什么只寫“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種顏色?)
人家提的都特別好,做到了積極動腦,下面老師提一個問題,林的特點是什么?
(林的特點是:綠而像海。)
板書:綠 像海
請小組合作學習3、4節,并討論:林哪兒像海?
學生分組學習討論。
學生匯報: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笨梢钥闯隽窒窈5暮拼蟆⒁煌麩o際,廣漠。
“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樣,有波浪,因為嶺很溫柔,林又很多,連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種綠顏色。荷畹,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樣,顏色有變化,顏色非常多。
“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里包含了許多許多的顏色,像海—樣,因此說難以形容。
“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因為畫家對顏色特別敏感。
“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笨梢钥闯隽窒窈,因為落葉松太多了。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邊上不是還有些白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笨梢钥闯隽窒窈,因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陽光下是動的,發光的,白樺的葉子在陽光下,當有風吹過時,樹葉搖動,也會反光的,所以用“閃爍”。)
師:這里不僅寫出了林靜態像海,還寫出了林的動態像海。
自己練習朗讀,準備讀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學生練習讀3、4節。
請學生個人讀。(指導、鼓勵)
再請愿意讀的同學起立讀同一句。
(3)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多而溫柔的嶺。綠而像海的林,同時想一想花有什么特點。(觀看錄像。)
(4)花有什么特點?
討論:花的特點是數量多,多姿多彩。
板書:繁 絢麗
師:默讀,自學第5節。作者是怎樣抓住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練一練,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讀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學生自學。
師:下面請一組同學讀。
講評。投影并重點分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
討論:(興安嶺像一位愛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著綠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還穿著繡花鞋,實在是太美麗了?∏巍⑶逍,真讓人感到親切舒服。)
請同學讀出這種感覺。
學生個別練讀體會。
作者此時置身于大興安嶺,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嶺,嶺上是一望無際的綠海,無風時,溫柔寧靜;有風時,波浪起伏;浪花翻滾,加上腳下的多姿多彩的花,興安嶺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親切與舒服。并由衷表達了自己熱愛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贊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書:愛 贊 景色美
讓老師和同學們合作,一起讀出這種感覺。老師讀各節首句,大家接讀。
師生合作讀書。
(5)這時作者不僅看到了興安嶺的外在美,還想到了它內在的美,作者聯想到什么?(作者還聯想到了木材。)
板書:木材
請男生齊讀第6節,找出寫內在美的句子。
投影:“興安嶺的可愛……”
板書:美不空洞
師:讀句子,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討論:“有多少省份用過”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說,大興安嶺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板書:貢獻大。
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句,讀出贊美之情,讀出親切與舒服。
(學生齊讀。)
5.更使作者感到親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請女生齊讀第7節,大家找出寫親切舒服的句子,并準備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結合課文談理解。
討論:“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們伐木取材,也……”
“我們不僅取寶,也做……”
小結:林為人,林養人;人愛林,人育林。林與人的關系,即山與人的關系日益密切,隨著建設和科技的發展,森林會對人有更重大的意義,這里的親切與舒服有了更深的內涵。因此,文章結尾,作者寫到……
投影:“我不曉得……”
請學生讀。
板書:興國安邦
請結合上下文理解。
討論:“興國安邦”的意思是使國家興旺,安定……
“造林護樹,科學研究,對祖國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興安嶺不僅對現在的祖國建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子孫后代都有深遠意義。
因此作者此時的親切與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義……
師:這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深深的愛,練習讀出這種情感和體會。
學生練讀句子。
6.總結:
師:《林!芬晃,老舍先生抓住環境特點,從嶺、林、花的美景,寫到木材,再到林場,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以大興安嶺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熱愛和歌頌,對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大興安嶺的熱愛和贊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深深的愛,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兩個內涵極深的詞,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現的“親切、舒服”。
板書:
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2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動辭發”的結果,蘊涵了作者濃濃的情感。語文教學過程既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神交過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為他們創設主動積極的情感空間,達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體現語文教育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林!肥切W北京課改版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選自作家老舍訪問內蒙時寫下的游記《內蒙風光》。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的秀麗山河,《林!纷鳛榈谒膯卧拈_篇,通過優美的文字描寫了大興安嶺如詩如畫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全文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無不充滿著作者的真情實感。這樣的課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教學時應循著作者的情感脈絡,引領學生在體驗作者情感的同時激發自己的情感。本課的教學力圖體現以情感為主線,以實踐為手段的教學思想。
三、學情分析: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了課文的結構,理解了課文的第一段的內容,對“林海”有了初步的理解。
2、六年級的學生已基本掌握找詞找句、朗讀,體會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因而可以以課文為本,讓學生在討論、合作的過程中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雖然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但為了激發學生對林海以及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還需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讀中悟情、讀中表情,體會“林海”的含義和特點。
3、比較《林海》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相似點與不同點。
4、通過了解和比較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的景物特點,,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從而產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讀中悟情、讀中表情,體會“林海”的含義和特點。
六、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和比較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的景物特點,,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從而產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七、教學過程:
。ㄒ唬⒈尘敖榻B導入:
《林海》這篇課文選自作家老舍先生《內蒙風光》,當時正是建國初期 ,全國人民都處在抗戰勝利,當家做主的喜悅之情中,而國家建設也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一批作家四處走訪,用自己的文字來描繪祖國山河的美麗,老舍先生被親切、舒服的大興安嶺深深吸引了,寫下了《林!愤@篇散文。
。ǘ⑼ㄟ^分析重點詞句,理解大興安嶺的特點:
1、老師有一個疑問,這篇課文既然是描寫大興安嶺的,為什么叫《林!罚渴裁匆馑迹闶窃鯓永斫獾?
它們和海有什么關系?
先來說說大海的特點。
我們來看看大興安嶺哪里像海?
2、嶺像海
嶺有什么特點?(多、溫柔)
請同學默讀課文,對能表現嶺多、溫柔的句子,進行畫批。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請同學們讀這個句子。說說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這兒的“嶺”很多呢?
。ǘ啵
(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說明樣式多。
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通過你的讀,我確實感受到這兒的嶺很多。從這個“點兒”還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刪掉“點兒”,你再讀一讀,說一說,有什么不同?
從這我們能感受到這兒的嶺非常溫柔。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把溫柔讀出來。
。ㄔ诩柴偟幕疖嚿峡戳藥讉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
從這里我也看出了嶺的多,因為在疾駛的火車上,他已經看了幾個鐘頭了。
“疾駛”的意思是什么?
。ㄗ陨侥_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的意思是什么?
同學們,你們看,像這樣的山峰高高地聳立,就是“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展示學生作品)
“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嶺?
你能從文中找出一個描寫秦嶺的詞嗎?
“云橫秦嶺”的意思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云橫秦嶺” 這些都說明秦嶺是很險的。
興安嶺卻和秦嶺是相反的(展示學生作品),那里的嶺山勢平緩,線條柔美,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
請同學們再讀這段話,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把“嶺”寫得那么生動、那么具體呢
我們學習“嶺”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把多而溫柔的嶺寫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動,而且我們也能從文中感受到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
3、林像海
。ā熬G而像海”。)
作者是怎樣描寫綠顏色多的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
“目之所及”的意思是什么?
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綠的,這就說明這兒的樹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作者是怎樣描寫“林”像大海的呢
“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
“是的,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
“在陽光下,大片古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這里不僅寫出了林的靜態像海,還寫出了林的動態像海。
你能把它變成肯定句嗎
“看,海邊上還閃動著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邊沿,閃著白排的銀裙,像海邊的浪花。”
比較它們的區別。
感情就變得平淡。
課文中的句子,那種喜愛的感情顯得更加強烈。請你帶著喜愛的感情再讀。
讀得真好。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把“林”寫成綠色的海洋。下面,誰能展開想象,讀一讀。
4、花像海
“花”的特點是什么
“多” “美麗”。
“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這個“繡花鞋”指的是什么?
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興安嶺比作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寫出了它的美麗。
5、
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寫出興安嶺溫柔的“嶺”,如海的“林”,還有美麗的“花”,但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書:美)作者看到這么美麗的興安嶺,他又聯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6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作者聯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大至礦井、鐵路,小至椽柱、桌椅。這些都說明大興安嶺不僅風景美,而且物產豐富,為祖國的建設服務。正是大興安嶺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才使我們的國家興盛安定。
。ㄈ㈧柟叹毩暎
正是看到了大興安嶺的美麗和富饒,作者心中再次感到親切、舒服,對興安嶺更是喜愛。同學們,今天,我們隨著作者觀賞了大興安嶺美麗的景色,你們喜愛大興安嶺嗎?
請你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你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誰能用反問的語氣來說說。
。ㄋ模、拓展延伸:
我們在四年級下半學期,學過一篇課文叫《美麗的小興安嶺》,請同學默讀課文,說一說它與《林!返南嗨泣c和不同點。
相似點:都是在描寫興安嶺
不同點:順序
結構
。ㄎ澹、激情升華: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興安嶺是美麗的,也知道了小興安嶺是美麗的,還有-------我們的祖國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山河,請回憶我們還學過哪些歌頌祖國河山的課文。
請你把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
我們的祖國有( )的大興安嶺,
有( )的( ),
有( )的( ),
還有——
祖國, ( )。
我們的祖國是這樣的美麗和富饒,我們應該努力的保護和捍衛它。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作業
1、請你自選祖國的一處景觀,進行描寫。
2、推薦書目
草原
漁場
農產
風景區
工業基地
。ǚ旁谌亨]箱里,請你選擇自己的喜歡的文章,進行閱讀,并與同學交流讀書感受)
八、板書:
林海
嶺 海
林 大、美 、波浪、物產豐富 喜愛
花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 :
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并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引入新課。
1、我們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我國的內蒙古高原東部,還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叫大興安嶺。那里群嶺起伏,森林茂盛,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實的林海。
板書:林海
2、釋題:課題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庇质鞘裁匆馑迹
3、出示幻燈,簡介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樺為主。
二、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的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及生詞。
2、讀準生字詞,同桌互查。
3、再讀課文,讀準字音。
4、記憶字形,了解字義。
。1)分析字形結構。
(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
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
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
悅耳:好聽。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興安嶺覺得名字悅耳。
。2)嶺的樣子。
。3)嶺的顏色綠得難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樣。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廣泛。
(7)作者看到大興安嶺的林場后的感受。
3、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1)試著說出分段依據(按照不同的內容分段)
(2)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剛進入原始森林時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介紹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參觀林場時的見聞和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并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教學內容: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
2、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回顧。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二、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來到大興安嶺有什么感覺?這個感受是怎樣來的?(感到大興安嶺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這一感受是眼見腳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觀察的結果)
2、指導感情朗讀,要讀出親切舒服之感。
3、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總述)
三、重點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嶺的特點)
2、自讀后小組討論,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各有什么特點。
3、討論、交流。
“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溫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順。本課指山勢平緩,輪廓柔和,這個特點是通過與秦嶺比較得出的?“云橫秦嶺”意思是云在秦嶺的半山腰,寫出了秦嶺的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大興安嶺的“嶺”還有一個特點是多。“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看不厭”一是因為“嶺”各具形態,二是因為“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看著這樣的“嶺”,心里一定感到親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點是樹多成海!澳恐埃睦锒际蔷G的”,“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葉松”,“白樺”。但從“深的、淺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樹的種類多?吹竭@么多樹,心中一定感到親切與舒服。
4、學習本段中的修辭方法,先由學生總結,教師可作適當點撥。思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不用這些修辭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師范讀,指導朗讀。
。ù笈d安嶺真是太美了,誰能帶著感情讀一讀這段?)
6、自由讀課文,從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展開想象。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ㄈ纾鹤髡哌@樣描寫,在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們上穿翠綠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腳穿多彩的繡花鞋。顏色搭配多么協調,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氣。)
7、小結:大興安嶺的嶺溫柔,林美麗,花鮮艷,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愛與贊美之情,讓我們懷著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與贊美,再讀這段課文。
四、講讀第三段。
1、自讀第三段,思考:
①為什么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谌绾卫斫馀d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2、討論、交流。
①因為在林場看到“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表現在山林中已經有了不少市鎮,人們在愉快地勞動,一是伐木、栽樹,一是進行科學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綜合利用。人們的生產、生活同興安嶺息息相關,所以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谂d安嶺的“興”有“興盛”、“興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這是從字面上說,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興盛安定興安嶺也有一份貢獻,所以說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3、為什么說它的美與建設結為一體?
因為大興安嶺不僅有美麗的風光,而更主要的是為祖國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資源,與國家的建設結為一體,與人民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讀。
5、作者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個人思考后討論交流。
作者結合對大興安嶺“嶺”、“林”、“花”的描寫,邊寫景邊抒情;借看“嶺”“林”“花”產生的聯想,抒發感情;參觀林場,看到林區的發展,看到人們愉快的勞動,幸福的生活,對興安嶺愛之更深,在敘述中抒發喜愛之情。
五、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篇課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歷大興安嶺后寫的,文章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敘述了這個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開聯想,抒發作者喜悅、歌頌之情。課文中的三個“親切與舒服”貫穿全篇,構成整體,中心突出、前后呼應,本文不僅記敘了作者所觀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聯想,抒發了感情。
3、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運用“中心突破法”抓住“親切舒服”重點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親切舒服”時主要寫些什么?文中是怎樣體現出作者這感情的?
。3)采用“舉一反三法”讓學生用學習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學習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仿照本文寫法,寫一處景物。
附:板書設計 ◆
《林海》教學片段設計 篇4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學 鄺佩蓮
教學要求:
1、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2、學習作者善于細致觀察景物,在描寫景物中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方法。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
2、學習作者結合景物描寫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
體會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又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具準備:課本、錄音機、錄音帶、投影機、投影片。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談話,解釋課題。
二、初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3、課文寫了大興安嶺哪些景物,在書上作旁注。
4、了解課文的寫作線索。
(采用學生自學_____ 四人小組討論_____教師巡視指導的方法。)
三、教師歸納:
這篇課文寫了大興安嶺多而溫柔的嶺,色彩明亮的林海,美麗誘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種景物而產生了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四、朗讀課文。個別、小組讀。正音。
五、作業
1、抄寫課后練習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氣凌人、興國安邦的詞義及自己不理解的詞。
3、根據課后思考題的要求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9課____齊讀課題)
2、導入 談話
經過初讀課文,我們知道本文是介紹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大興安嶺的景物,表達了自己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字里行間充滿著真情實感!作者是怎樣介紹大興安嶺的?請翻開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 根據要求快速閱讀全文。
1、作者來到大興安嶺后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覺?
2、課文幾次講到“親切、舒服”?分別找出這三節課文,并用劃出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齊讀第一段。
。1)請學生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第一段。
。2)分析:這段的第一句是寫作者來大興安嶺前的看法。注意“總”的意思——總是,一直。第二句是寫作者來大興安嶺后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是真情實感啊!
(3)小結:作者來到大興安嶺感到這個名字是親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親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到?
。1)齊讀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使作者心中感到親切、舒服。大興安嶺這么美麗,它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2)聽課文第二段的錄音。
要求:想想大興安嶺有什么景物?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用“~~”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3)提問:這一段分別寫了大興安嶺的哪些景物?
。◣X、林、花)
A、“嶺”有什么特點?(多、溫柔)
作者是怎樣寫的?采用個別、小組讀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嶺”的特點。
B、嶺上的“林”又有什么特點?(林的特點:多____林變成海;從顏色看種類很多。)
C、出示投影片,幫助學生理解“林”的特點。
分析:作者寫“林”的時候處處流露出對“林”的愛。
指導朗讀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
分析:海指什么?(落葉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麗的白樺。)
句子二: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分析:這個帶問號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寫出了作者對大興安嶺喜愛的感情。
。ú捎脗別、小組、集體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
小結: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句子,把群嶺起伏寫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葉松寫成海洋,把白樺寫成海邊的浪花,我們讀后對大興安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感到親切、舒服。
集體朗讀描寫“林”的段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四人小組互相討論學習: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點?讀、議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點——多(到處都是);種類多(叫不出花的名兒)野花為大興安嶺增
添了色彩,詩意。請看句子。
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式來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讓學生讀句子、討論、理解。
C、小結:這句話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的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5)把描寫“花”這一段有感情朗讀一次。
小結:作者把大興安嶺的嶺,嶺上的林,林中的花聯系在一起作具體描繪,構成了一個立體畫面,使大興安嶺更加美麗,可愛。
面對美麗的大興安嶺,作者聯想到什么?
(聯想到與建設結為一體)
理解句子: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沒有內容)
2)從哪里體現了大興安嶺美得不空洞?
讓學生聯系上文理解。
小結:這段作者先介紹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再寫了作者的聯想。說明大興安嶺不僅美麗,還與祖國建設處處都要用到木材聯系起來,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愛,心中感到親切,舒服。
3、自由朗讀第二段,一邊讀一邊想象。
三、作業 :1、課后練習1,3(1)、(2)。
2、把優美的句子抄在《積詞本》。
第三課時
一、復習第二段,簡單說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
二、繼續講讀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邊讀邊想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點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之感,重點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句子。
我不曉得當初為什么管它叫做興安嶺,由今天看來, 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ā芭d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讓學生個別回答這一問題。
分析: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山養人,人育林,經過人們的辛勤勞動,大興安嶺的景色越來越美,它們對人們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提問:①“興國安邦”什么意思?
、跒槭裁凑f“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3、齊讀這一段。
4、小結:我們從作者的聯想中知道了大興安嶺不僅景色美,而且對祖國的建設真的起著使國家興旺安定的作用,我們同樣感到親切、舒服。
三、總結全文。
1、帶著喜悅的感情自由朗讀課文。
2、給課文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試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六、總結談話
這篇課文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點,使作者產生親切、舒服之感。通過豐富的想象,抒發了作者對大興安嶺、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當你們長大后爭取去看看,親身感受大興安嶺的美麗和可愛。
七、作業
1、背誦課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預習20課。
板書設計 :
19 林海
|嶺|
|林| 景色美|
大興安嶺 |花| |
名字悅耳| | 親切舒服
|與建設結為一體| |
| | 作用大|
|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5
林 海
(教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z?t”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
哈爾濱市木蘭縣人民小學 李泓燕
【創新設計】
在全面進入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用語文教學“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來進行教學《林海》這一課。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即人文性與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養;工具性是指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聽、說、讀、寫、議等一系列有效的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運用的技能。通過品讀、感悟、運用、方法、手段的訓練,形成一定的語言文字素養。
與此同時,培養學生從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自己動手查閱有關大興安嶺的書籍、圖片等,在學習寫法上用體會、日記、詩歌等自己所喜愛的體裁,寫出學完《林海》的感受,并創作畫面,配短詩文。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使他們受到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賞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自讀勾劃、獨立品味、討論匯報、感情朗讀、背誦積累、詩文創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學習課文。
4、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辯論;激勵學生創作詩文贊美林海;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點段,反復品讀重點圈畫來提示大興安嶺的嶺、林、花之美,進而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在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來突破大興安嶺稱之為“林!钡脑蚝鸵浴傲趾!弊鲱}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感知林海美(動筆圈勾畫)
1、課前回憶美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第二課。請想一想,你們見過江、河、湖泊、海嗎?說一說,是什么樣的?(生簡要回答)師板畫(林海)你們見過這樣的林海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一同走進大興安嶺看看老舍先生筆下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是怎樣的?學生簡要回答。
師:大家想親眼看一看林海嗎?(播放錄像)
2、音像感知美
。1)學生看錄像,教師現場解說。
。2)小結過渡:林海的確很美!(板書:美)
3、文中尋找美
。1)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請同學們帶著一顆愛美的心,去尋找課文寫得最美的小片段。你們找,我也找,咱們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師:誰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讀)
。3)師:看來,同學們的火眼金晴還真能發現美!不過,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師朗讀寫人的小片段。如已經有學生讀過,教師就主動與該同學聯合起來學習。)
4、選擇品味美
師:服氣嗎?不服氣?誰愿意認真品味之后來跟我辯論嗎?好!請參考下面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斷,認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開創造性想象,你們品,我也品。咱們等著瞧!
a、你欣賞的小片斷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
b、這個小片斷的關鍵詞是哪些?它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應該怎樣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
生:仔細品讀。
二、細讀重點段、句、詞、體會林海美(動口誦、背、思)
片斷討論美
。1)老師輔助、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木的四個小片斷進行議論發言。每個小片斷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1根據學生發言,靈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斷。師:這個小片斷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啟發同學補充。師:還有誰品味了這個小片斷的美?談談自己的意見,好嗎?
3過渡、激勵。在各個小片斷的討論學習過程中,教師靈活地指導全體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全面欣賞林海的美。
。2)教師根據課文描寫人之美的小片斷組織議論發言。(也可以靈活地穿插在上面四個小片斷的討論之間。)
1啟發學生幫忙。師:誰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斷,愿意幫我說說嗎?
2教師補充發言。師:點綴在莽莽林海當中的市鎮,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是興安嶺興國安邦的體現,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勞動歌聲中創造的!
3激勵、過渡。師:怎么樣?我找的片斷美得和諧,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嗎?咱們辯論的勝負如何?后面還有兩局比賽,我們可以再決一決!重點討論五個小片斷如下。
嶺: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林: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花: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木: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夏、良材。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
人:山林中已經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三、總結深化、欣賞林海美(動腦、悟、辨、述)
1、點睛總結美
(1)形成板書。師:(指板書)同學們,從剛才的品味和辯論中,我們知道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人都很美。請看:它們的美有沒有聯系?林與花有沒有?花與木有沒有?……(一邊指點一邊連線。)
。2)小結課文。師: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上聯系在一起的美,使興安嶺美得那么燦爛,那么實在!她就像一顆顆裝點我們美麗祖國的星星!
2、多讀贊賞美
。1)學生練讀。師:下面,進行第二局比賽。就是通過優美片斷的朗讀來心情地贊美林海。誰朗讀贊美得最有吸引力,誰就是冠軍!當然,能夠通過背誦來贊美的,更是冠軍!請同學先練一練。
。2)學生誦讀。師:誰最先來贊美?能讀就讀,能背就背!(師生共同評議,選出一個個冠軍。請他們昂首挺胸地站著。)
(3)教師表演讀。師:我也想當冠軍!可以表現一下了嗎?(教師讀,學生評。)
(4)學生齊讀重點文段。師:剛才,我們選出了班上的個人冠軍,現在看看,我們這個集體能不能當冠軍?請齊讀課文第三、四節,能背誦的同學還可以背。
。5)激勵、過渡。師: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堪稱冠軍!
3、詩文創造美
。1)師生同時創作詩文。師:我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林海嗎?好!請參考課文的優美詞句和自己收集的詩文、圖片資料,為興安嶺寫幾句贊美的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你們寫,我也寫,咱們進行第三局比賽!
。2)學生展示,教師引導賞析得意之作。
。3)教師展示,請學生賞析。
4、旅游憧憬美
師:同學們想去林海旅游嗎?能實現嗎?老師認為完全有可能!現在,教你一個絕招:自己先把課文最美的兩個自然段背下來,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贊美一番,打動他們的心,爭取讓爸爸媽媽明年暑假帶你到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針,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達成自己的心愿。
【板書設計】
2、林 海
嶺多
大興安嶺 林綠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學評析】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達到了語文課程生活化、學習過程情境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生自主學習,讀、思、議、說,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實踐,一導圈點,自讀自悟,養成邊讀邊想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二導思維,制作電腦課件,把課文語言變成生動畫圖,發展學生形象思維;三導遷移,感悟課文,學得比喻之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并互相補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識佳、和協氛圍濃、情感體驗真。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從而體會作者喜愛和贊美大興安嶺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讀課文3——6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1、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以——“親切與舒服”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請大家回憶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與舒服的?請讀出有關句子(出示句子)
2、大興安嶺的美麗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閃爍)?(板書嶺林花)
那么嶺林花到底怎么美?為什么說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閃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讀懂、讀好這一部分。
二、學習第二段
(一)學習“嶺”
1、個別讀第2 節,思考:(卡片出示)嶺的美主要表現在它的哪些特點上?
2、交流。(多、溫柔)
3、(卡片出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怎樣感受到的?請默讀這部分,圈畫出重點詞句。
交流:
a、秦嶺:“云橫秦嶺”
請看(出示秦嶺圖)誰能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秦嶺?(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小結:大興安嶺同它——大不相同,那實在是——太溫柔了。
b、“這里的嶺的確很多……”
抓住橫、順……體會姿態多,誰能讀出姿態的多?個別讀,男女生輪讀。
比較句子,拿去點兒,意思一樣嗎?抓住點兒體會溫柔,誰能把嶺讀得又多又溫柔?個別讀,女生讀,齊讀。
c、“多少條嶺……”
抓住看不完,聯系該句重點詞體會多,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抓住看不厭體會美。
d、“每條嶺……”
體會溫柔,長滿珍貴的樹木,決不是光禿禿的巖石。每條嶺的線條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樣——
4、體會情感,熟讀這段。
呀,如果能親眼看看這嶺該多好啊!請看,(出示嶺)如果說秦
嶺是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出示秦嶺比較)那么大興安嶺的嶺是又——多又——柔,美得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大家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齊讀
5、小結學法:
請大家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一部分的?誰能結合思考題來說一說。(指卡片)
先讀課文,思考:嶺的美主要表現在它的哪些特點上?再讀說說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樣感受到的?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嶺的美表達出來。
。ǘ⿲W習“林”
1、嶺如此美麗,嶺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讓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林。
2、自由讀3、4二節,思考問題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樣的?(廣闊、不同的藍色、海面有波浪、海邊有浪花)
3、過渡:林又廣又綠,美如海,你是怎樣讀懂的,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2。呆會兒請你把感受到的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4、誰先交流,大家仔細聽,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還不夠,你認為該怎樣讀?評讀。隨機朗讀。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非常廣闊,一片綠色,真像林的海洋。個別讀。
b“群嶺起伏……”——長滿樹木的山嶺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真美啊!
c“多少種綠顏色呀……”——一片綠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陽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葉松的海洋”——廣闊無垠,一碧千里,猶如海洋般遼闊無邊。
e“海邊上……”——嶺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邊沿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像海邊的浪花。真美。
泛:動態美,充滿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這句話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嗎?用問號有什么好處?誰能把這海邊的白樺讀得更美。個別讀,舉手的同學讀。
5、看圖引讀。
出示圖,引: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確——多少種綠顏色呀——興安嶺上——是的——看——
林這么美麗,看在眼里,真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呢。
。ㄈ┩ㄗ詫W“花”。
1、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學習花這一部分,不過要求可更高了,這回要請同學獨個兒自學,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讀出來。
2、個別交流特點,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請讀出來。對于她所讀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話,請跟他一起讀。隨機板書(多、艷)
3、邊講述,邊閃現嶺、林、花的短鏡頭:作者看到嶺那么多那么溫柔,又看到嶺上的林那么廣那么真像林的海洋,還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艷,一切都是那么美麗,于是,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出示“興安嶺……鞋”你喜歡這個句子嗎?為什么?范讀閉目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來描述一下。
出示燈片,作者怎么會把興安嶺當作一位姑娘的?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個別讀,范讀,齊讀。
。ㄋ模⿲W習第6 節。
回到句子“它的美麗……不空洞。”
1、過渡:大興安嶺的確美極了。(閃美麗)更重要的是“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閃,這什么說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呢?請自由讀第6節,并聯系上文,聯系生活實際把你的理解講給大家聽。
2、小結:大興安嶺不但美麗,而且和各行各業的建設連在一起,和千家萬戶連的生活連在一起,為祖國的建設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興安嶺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讀句2。那么第三次親切與舒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的,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三、總結課文。
這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第二部分。如果還有地方沒讀懂的,請提出來。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學最聰明,能結合所學內容完成以下練習?任選一題說說。
1、大興安嶺的嶺真——啊!——
2、嶺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林海》教學片段設計 篇7
《林海》是小學語文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細致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由此展開聯想,贊美它對祖國的建設的巨大作用和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合作探究和實踐中獲得啟迪,我采用了“問題導向型”的教學模式進行《林!芬徽n的教學:
一、出示問題
首先出示學生預習中經過我篩選學生所提的問題。(1、課文描寫大興安嶺,為何以《林!窞轭}?2、作者進入興安嶺,為何就覺得親切、舒服?3、怎樣理解興安嶺“地確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解決這三個問題就基本可以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問題后,由該問題的提出者來讀。這樣可以鼓勵這些問題的提出者今后在學習中繼續認真思考,養成動腦的習慣;同時促進其他同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在預習中能提高自學效果,提出有意義、有深度的問題,讓同學們根據他們的問題學習課文。
二、解決問題
首先進入第一個問題。(為何以《林海》為題)。問題提出后,全班只有兩個同學舉手要解答,說明多數學生并不能解答此問題。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為還沒有學習課文所以不可能進行解答。這時我引導學生進入后面兩個問題,只有解決后兩個問題,學生把握住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后,才能感悟作者以“林!睘轭}的意圖。
解決第二個問題(為何興安嶺給作者以親切舒服的感覺)。
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到作者抓住嶺、林、花三方面來描寫興安嶺的景色的。在處理這三個內容的時候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學層次,使學生把握住嶺、林、花的特點,以此來體會作者為何會有親切、舒服之感。在學習“林”這部分的時候,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點。這部分學完以后,給學生放興安嶺的錄像,同時鼓勵學生為錄像作解說,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解決第三個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興安嶺由興國安邦的意義”。
第二、三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就不難回答了。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過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例如: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和“海”邊上不是還有些別的浪花嗎?“海洋”為什么沒有引號而“!边吷系暮R由弦枴4藛栴}我在備課時并沒有考慮到,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學生進行過認真思考,同時解決這個問題對體會作者的情感很有幫助,問題提得有價值,我鼓勵提問題的同學。
整個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學生所提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實現。
另外,對于此課教學自認為有幾處處理的較恰當:
一、教學時我比較注意學生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學時抓住本課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學習“嶺”這部分時,讓學生體會嶺溫柔的特點時,讓學生品讀“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學生在讀中體會出“點”在這里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真實的錄像給學生直觀的感知;嶺、林、花的圖片烘托了教學氣氛;優美的旋律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此課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不充分
在學生體會嶺林花的特點時體會的不夠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讓學生給錄像配音時,我的用意表達的不清楚,造成學生言不對圖的現象。
三、不細致
給學生準備的錄像事先沒有編輯篩選,錄像有些畫面重復,耽誤教學的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克服這些毛病,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課后感想:
這是一次校內公開課,自己千方百計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顧慮,因為一貫采“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提出問題,有些問題真的是自己在備課中沒有考慮的,甚至當時不能給學生解答。如果作課時也出現這種問題我該如何應付?我把自己的顧慮告訴了教學主任,征求她的意見,沒想到王主任對我的教學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敢于面對。此時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反正有領導在后面“撐腰”還怕什么。不過通過這件事卻使我在教學中悟出點什么,不論是教還是學都應該純粹的,不應左右于形勢,應求之于真諦。
課后我征求了主任與聽課老師們的意見,令我深受感動,她們在給我鼓勵的同時都給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幫助。所以由衷地感謝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這樣的鍛煉機會,感謝眾多老師給我的支持與鼓勵。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林!肥侵骷依仙嵯壬淖髌贰Un文通過描寫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文章開頭,寫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的感受,第一次講到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接著分嶺、林、花三個方面描寫了大興嶺的景物特點——興安嶺的“嶺”多而溫柔,興安嶺的“林”多似海,興安嶺的“花”多而美麗。在作者的眼里,興安嶺簡直成了一位善于打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作者由眼前大興安嶺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聯想到它的內在美,揭示出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為祖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與建設結為一體,第二次講到了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最后,作者由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巧妙地從“興安”之名聯想到興國安邦之義,第三次講到了使人感到親切舒服。三次“親切舒服”,感情逐步升華。全文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無不充滿著作者的真情實感。作者的這種情感正是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實表現,因此,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有一個重要的編寫特點,那就是圍繞一個讀寫訓練重點按“組”來編,每組一般由“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四個部分組成!读趾!匪诘氖粌缘谄呓M也不例外。在“導讀”中,它明確地指出了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是學習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組3個“課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場雪》都是學生具體感知怎樣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極好憑借,“讀寫例話”總結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基礎訓練”提供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實踐機會。根據組的讀寫重點,教學《林海》,應著重要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在體會作者情感升華的基礎上,學習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掌握寫景抒情、聯想抒情這兩種表達方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和小學語文教材調整意見,本課例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
。1)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體會作者逐步升華的感情,并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6自然段。
3.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學習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是教學重點,體會三次“親切舒服”所表達的逐步升華的感情是教學難點 。
4.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3課時完成,由于本課例仍然是由“預習”、“課文”、“思考練習”三個部分組成的,教學時,第一課時緊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第二、三課時緊扣“思考練習”,深入學習課文;最后回歸整體,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
5.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大興安嶺錄像帶,寫有“預習”題和“思考練習”1、2、3題的投影片。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所采用的主要教法是“組的教學法”。優化教學過程 ,重在優化教法,而“組的教學法”本身就是經過優選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與新教材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為了最大限度地運用組的教學法,使《林!返恼n堂教學真正能做到省時高效、減輕負擔,還得要輔之以“情感教學法”,通過電教媒體、感情朗讀、民主交流等手段,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組的教學”研究方案中明確指出:“高年級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關鍵學段,應充分運用教材編排優勢,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教材編排優勢是什么?除了緊緊圍繞讀寫訓練重點按“組”編排外,每組之間還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這一優勢就為遷移規律的運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學生學習《林海》宜采用正遷移學習法,把在其他組和本組第一個課例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用于閱讀實踐,從而優化課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形成知識整體。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編者的意圖,如何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呢?從組的教學實際出發,教學《林海》這一課例我作了這樣的嘗試——緊扣“預習”、“課文”、“思考練習”這三個組成部分,抓住“親切舒服”這條情感主線,組織課堂教學。
。ㄒ唬┚o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林海》的“預習”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是簡介與課文有關的人、事、物、景;第二個是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
1.緊扣“預習”的第一個內容揭示課題。
出示中國地圖,這樣揭題:“同學們,我們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小興安嶺的西邊,內蒙古高原的東部,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一代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了一篇專門介紹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文章,它就是《林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9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睘榱思ぐl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在板書課題之后,我就放了一段《大興安嶺》的錄像。精彩逼真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聲情并茂的解說,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愉快的情感氛圍中,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緊扣“預習”的第二個內容感知課文。
出示預習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大興安嶺景物特點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圍繞預習題,學生運用第6組學到的“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把心放到課文中設身處地地去讀去劃去想。這個預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這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要,是進行“組的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同時還要對少數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通過預習交流,學生了解到了作者是從大興安嶺的嶺、嶺上的林、林中的花三個方面描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ǘ┚o扣“思考練習”深入學習課文。
《林海》這課的“思考練習”共有五道習題,其中4、5題是基礎題,第2題“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是體現組的的讀寫訓練重點的習題。第1題“按照下列提綱,說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第3題“讀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都是為落實組的讀寫訓練重點而設計的語言文字訓練點的習題。因此,緊扣思考練習去教學,才能更好地把組的讀寫訓練重點落到實處。
1.緊扣第2題第一問,理出情感線索。
“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
有了上一步完成預習任務的基礎,又有了第2組“閱讀要有一定速度”的訓練,學生很快就知道了文中3次講到了“親切舒服”。
“親切舒服”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詞語,就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把含有“親切舒服”的3個句子勾劃出來后,聯系上下文,學生很快就懂得了“親切舒服”的意思(既感到親近親密又使人輕松愉快),學生抓住了“親切舒服”這條情感線索,就為進一步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學習表達作下了鋪墊。
2.緊扣第2題第二問,體會情感升華。
“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抓住3次“親切舒服”分三步進行。
(1)抓第一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聯系上下文,體會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a.讀句子:“這回有機會看到它,并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明這個悅耳的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b.劃出與這個句子有聯系的句子。
“這回有機會看到它”也就是指看到大興安嶺,看到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因此,學生也就把描寫嶺、林、花的句子全劃上了。
c.圍繞思考練習第1題和第3題學習寫嶺、林、花的部分,如森林,景色大同小異,因此,學生學習這一部分積極性特別局。
在導學“嶺”時,我是分這幾步進行的:作者運用什么方法來寫“嶺”?大興安嶺和秦嶺各有什么特點?請在書上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仔細體會。再用簡筆畫的形式把“大興安嶺”和“秦嶺”的特點表現出來,并指名學生演板。最后,評一評畫出了各自的特點沒有?這樣,帶領學生走了個來回: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換”,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嶺”多而溫柔的特點也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作者多次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寫“林”和“花”,所以,學習“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和欣賞。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再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大家評議,最后欣賞作者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的途徑,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最好方法。學生讀讀評評,領悟到了“林”樹多似海,“花”多而美麗的特點,在欣賞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這句寫得好,把群嶺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興安嶺森林之茂密,面積之廣大再現了出來。有的說:“看,海邊上不是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這句寫得好,好在把白樺比作海邊的浪花,讓人讀后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更多的同學談到了在思考練習3題的(1)小題中出現的那個句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綜合同學們的見解,大家都領悟到了:“繡花鞋”是指盛開的各種野花,這個描寫非常準確形象,而且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
d.聯系上下文,說說第一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作者就是在腳踩松針,手摸古木,眼看林海,覺得景色太美,大興安嶺這個名字悅耳動聽的情況下感情親切舒服的。
。2)第二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呢?
繼續抓第2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聯系上下文,通過回答“思考練習”3題的(2)小題(“為什么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合一體?”)來理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蓖ㄟ^反復的有感情地朗讀與第2次“親切舒服”有聯系的上下句,學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方才領悟到了老舍先生的審美情趣,“大興安嶺不僅具有外在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內在的價值美——為祖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美得不空洞,所以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作者就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林海景色美麗,聯想到林海物產豐富,為祖國建設提供了良材,作出了貢獻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
。3)第3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學生將前兩次的學法遷移過來,采用抓第3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聯系上下文,通過回答“思考練習”3題的(3)小題(“興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來看,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來理解。
學生通過查安典,讀句子,思聯系,議問題,說答案的途徑充分展開了認識過程,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情感(作者到了林場,看到了林場工人在愉快的勞動:伐木取材,使興安嶺為祖國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造林護苗,使林海能夠萬古長青,造福子孫后代;科學研究,使森林資源得到綜合利用。作者由人在山中勞動聯想到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育林,人安居樂業;嶺養人,國繁榮興旺,因此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作者就是在把興安嶺與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系起來,由興安之名聯想到興國安邦之義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
在理解了課文之后,我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通過帶著喜愛贊美之情,用輕松的語調練習朗讀,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運用三次“親切舒服”所表達的逐步升華的感情:第一次是從景色美麗的角度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贊美之情。第二次是從國家建設的高度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贊美之情。第三次是從興國安邦的意義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贊美之情!白髡叩母星闉槭裁磿羞@樣的變化?”學生很快地舉手了:因為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無比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樣就進一步總結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緊扣第2題第三問,總結情感表達。
“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
由于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文中表達的真情實感,又有了從第一個課例《一夜的工作》中學到的表達情感的基礎,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之后,學生很快總結出了:作者表達的方法與第一個課例相同,也是帶著感情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并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中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情。個過,表達的方式不是通過敘事抒情而是通過寫景抒情,聯想抒情。
。ㄈ┗貧w整體,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
在學習情感表達之后,我讓學生寫寫熟悉的一處景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達到進一步落實讀寫訓練重點的目的,并布置學生完成“思考練習”第4題和第5題,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3和4。為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1,我又放了一段《大興安嶺》的錄像,并用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巴瑢W們,剛剛大家欣賞的‘大興安嶺’,是老師從今年10月1日的《新聞聯播》中錄下來的,不知大家聽到國家禁止砍伐森林”的報道有何感想?許多學生在感想中談到大興安嶺的景色那么迷人,我們應該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響應國家號召,保護綠色資源。最后,我用一句話總結全文:“是呀,只要人人都這樣。將來的林海一定會比現在更美!”
附:板書設計 :
這種設計,抓住了“親切舒服個字三次出現,在書寫安”四排上略有斜度,并用三個箭頭把它們相互聯系起來,不僅強調了課文的中心,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三次出現“親切舒服”,是作者感情一次比一次升華的結果,有助于學生理解嶺與人的關系:嶺養人,人育林,是人使大興安嶺萬古長青,大興安嶺永遠為人類造福,使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也就起到了興國安邦的作用。
《林海》教學片段設計 篇9
設計理念:
采用啟發,討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
教學設計:
在啟發,討論中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初讀課文
1,談話導入:你喜歡海嗎 為什么 什么是"林海"呢
2,欣賞錄音,看錄象片,說說"林海"指的是哪里 自己對大興安嶺了解多少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走進林海了嗎 有什么感受 (板書:美麗)
2,默讀課文,能看到哪些美麗的景物 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紹 (板書:嶺,林,花)
3,畫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
三,讀議寫"嶺"的部分.(以理解"溫柔為主),說出大興安嶺溫柔在哪里
(嶺多,形態多,看不厭,;多,看不完)
四,讀議寫"林"的小節.(以較"林"與"海"為主)
1,默讀思考:既然被稱之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處,找出來進行讀議.
2,議論:(像海般廣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像海般綠:"深的,淺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畫家才能畫出")
3,找一找直接寫海洋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五,讀議寫"花"的小節
1,指讀.畫出寫花美的句段.
2,重點讀議:"青松作襯,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3,作者把大興安嶺比作什么 (小姑娘)
師述:這雙繡花鞋把小姑娘襯得這么美麗可愛,有活力,這些絢麗的花兒把大興安嶺打扮得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親切舒服.
六,整體背誦
七,體會感情中心
1,瀏覽課文,看課文哪四個字凝結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導理解"親切,舒服")
2,看到嶺,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會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場,又想到什么 (人與山的關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與山的關系非常密切,那么作為人類的我們,應該怎么辦 (結合書上談自己的想法)
八,實踐練習
寫幾句保護森林資源的廣告語,以警示世人.
諸城市林家村鎮東公村小學
管延勛
《林海》教學片段設計 篇10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薄读趾!愤@篇課文,老舍先生以游記的方式細致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并由此展開的聯想。文章有一條非常明顯的情感線索,那就是贊美大興安嶺對祖國建設的巨大作用和祖國山河的壯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讀中感悟情感、在啟發中激發情感、在朗讀中誦讀體會、在練習發散中升華情感。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點字、詞、句、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種方式的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大興安嶺的美麗富饒,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情感,進而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技能得到發展,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林!芬徽n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的一篇精讀課文。教學這一單元,要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美麗多姿,生活在這樣的國度里感到驕傲與自豪。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分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課時的設計。主要幫助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展開作者的聯想,從而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及林海對“興國安邦”的意義。
2、學生情況分析
這篇課文是小學階段常見的景物描寫。在這之前學習過許多類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上學生不會陌生,這為此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課時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讀、畫、批注,從字里行間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并通過作者的感悟激發起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領悟此類課文的表達方法。
3、教學方式手段說明
讀讀、想想、說說、議議、寫寫是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主線。
。1) 自讀感悟,感受情感
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實際分析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充分利讀、畫、批注的學習方法,積累生動形象的語言,自讀自悟課文。教師加以巧妙點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誦讀體會,激發情感
通過聯系以前學過的此類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句,感受文章語句的優美,體
會老舍先生的愛國熱情。并把這種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練習發散,升華情感
通過由大興安嶺展開的聯想填補文本的空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反復誦讀,激活學生的思維,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讀,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4、技術準備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和能力
學會本課19個生字及11個新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2——4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讀體會、合作交流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學會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想象、練習等欣賞課文中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懷。
四、教學過程及教學資源設計
(一)回憶美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林海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1、上節課,我們初步領略了大興安嶺美麗的風光,知道了作者老舍進入林中總的感覺是怎樣的?板書:親切舒服
2、那作者圍繞這種感受,描寫了大興安嶺哪幾方面的景物呢?
板書:嶺、林、花。
。ㄔO計意圖:通過回憶,使學生盡快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與學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讓學生帶著美好的心境走進文本,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輕松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ǘ⿲ふ颐
林海的確很美,下面同學們就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尋找課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小片段,畫直線。
估計:
嶺: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林: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一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像海邊上的浪花嗎?
花: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批注文本,落實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給學生閱讀的時間,讓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問題,保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ㄈ┢肺睹
過渡:現在,我們就隨著作者深入林中去細細體味大興安嶺美景。
。ㄒ唬┪覀兿瓤础皫X”這一部分。(自讀2段,按要求在書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嶺”具有怎樣的特點? 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特點的? 3、這樣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師板書:多而柔
1、讀“嶺”“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師: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這兒的“嶺”很多呢?
估計: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
高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寫“嶺”的式樣十分多。
在疾馳的火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
2、指導讀“嶺”溫柔的句子。
。1)通過你的讀,我確實感受到這兒的嶺很多,這個“點”還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對比:如果刪掉“點”,你再讀一讀,就不同了。
。2)有這個“點”我們不僅感受到這兒的嶺非常多,還能感受——溫柔。
師:還從哪能感受到溫柔?
估計:
疾馳的火車也看不厭
雖然下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指生理解:
疾馳、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師:“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嶺?從文中找一個描寫秦嶺的詞。 云橫秦嶺:云橫在秦嶺的半山腰,說明秦嶺很高,很險。(圖片,介紹秦嶺) 對比:興安嶺是這樣嗎?
那里的嶺山勢平緩,線條柔美,給人一種“柔”的感覺。(圖片,介紹興安嶺)
。3)請你把嶺的溫柔試著讀出來。
老師讀,請你們注意老師的語氣一些簡單的`動作。生談后自己練讀,體會。
小結:看似松散而隨意的表述,長短參差,三字一停,兩字一頓,讀來卻瑯瑯上口,韻味悠長。
3、小結:
。1)作者為什么能把“嶺”寫得那么生動、那么具體呢?
作者通過細致觀察,和秦嶺對比,把多而溫柔的嶺寫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動,而且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
。2)我們來回憶一下,這一段我們學習的過程:
。ǔ鍪荆┮弧⒄页鎏攸c。二、品讀句子。三、體會感情。
過渡:下面,就照這樣的方法,帶著老師設置的問題,我們來學習3自然段“林”這一部分。
。ǘ┏鍪荆骸傲帧庇惺裁刺攸c?作者是怎樣把這一特點寫具體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自學后小組交流) 板書:綠如海
1、作者是怎樣描寫綠顏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師引領: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綠的,這就說明這兒的樹非!。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樣描寫“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
在陽光下,一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師小結:這就照應了課題——林海。
。2)句式練習:你能用肯定的語氣來說嗎?
比較哪種句子的感情更強烈?
。3)請你帶著喜愛與贊美的感情讀3、4自然段。
過渡:我們學習“嶺”和“林”這兩部分時,都是老師帶領大家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面就同學們仿照前兩部分學習的過程,自學“花”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讀懂哪些內容,并在旁邊簡單寫出自己的想法。
。ㄈ┠x第5自然段,自學
1、“花”的特點。板書:多而美。
。1)作者把興安嶺當作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寫,你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呢?作者為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擬人、比喻]
小結:山上青松,山下白樺,林中野花,作者從上到下把大興安嶺景色寫得很有層次。2、理解: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11
課堂教學的全面創新
——《林海》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任運昌
教學目標 :
教育點:
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使他們受到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知識點: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賞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訓練點:
引導學生運用自讀勾劃、獨立品味、討論匯報、感情朗讀、背誦積累、詩文創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學習課文。
創新切入點:
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辯論;激勵學生創作詩文贊美林海;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在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進行積累。
教學準備:
1、引導學生廣泛收集林海的詩文、圖片資料。
2、剪輯編制反映林海之美的錄相片。
3、制作投影課文優美片段的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
1、回憶美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9課。請想一想,老舍先生筆下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是怎樣的?學生簡要回答。師:大家想親眼看一看林海嗎?(播放錄像。)
2、感知美
。1)學生看錄像,教師現場解說。
。2)小結過渡:林海的確很美!(板書:美)
3、尋找美
(1)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請同學們帶著愛美的心,去尋找課文寫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們找,我也找,咱們比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師:誰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讀一讀。
(3)師:看來,同學們的火眼金睛還真能發現美!不過,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師朗讀寫人的小片段。如已經有學生讀過,教師就主動與該同學聯合起來學習。)
4、品味美師:服氣嗎?不服氣?那愿意認真品味之后來跟我辯論嗎?好!請參考提示,認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開創造性想象,你們品,我也品。咱們等著瞧!品讀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段,參考以下提示品讀欣賞:
A、你欣賞的小片段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
B、這個小片段的關鍵詞是哪些?它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應該怎樣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生:仔細品讀。
5、討論美(1)教師輔助、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木的四個小片段進行辯論發言。每個小片段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俑鶕䦟W生發言,靈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師:這個小片段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趩l同學補充。師:還有誰品味了這個小片段的?談談自己的意見,好嗎?
、圻^渡、激勵。在各個小片段的討論學習過程中,教師靈活地指導全體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全面欣賞林海的美。
(2)教師根據課文描寫人之美的小片段組織辯論發言。(也可以靈活地穿插在上面四個小片段的討論之間。)
①啟發學生"幫忙"。師:誰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幫我說說嗎?
、诮處熝a充發言。師:點綴在莽莽林海當中的市鎮,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是興安嶺興國安邦的體現,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勞動歌聲中創造的!
、奂、過渡。師:怎么樣?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諧,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嗎?咱們辯論的勝負如何?后面還有兩局比賽,我們可要決一雌雄!重點討論的五個小片段如下。
嶺: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林: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峙轮挥挟嫾也拍苊璩鲞@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花: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木: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廈、良材。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
人:山林中已經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6、總結美
。1)形成板書。師:(指板書)同學們,從剛才的品味和辯論中,我們知道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都很美。請看:它們的美有沒有聯系?林與花有沒有?花與木有沒有?……(一邊指點一邊連線。)
。2)小結課文。師: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一起的美,使興安嶺美得那么燦爛,那么實在!她就像一顆裝點我們美麗祖國的星星!
。3)理解"興國安邦"。師:難怪作者說,興安嶺具有興國安邦的意義。同學們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嗎?
7、贊賞美
。1)學生練讀。師:下面,進行第二局比賽。就是通過優美片段的朗讀來盡情地贊美林海。誰朗讀贊美得最有吸引力,誰就是冠軍!當然,能夠通過背誦來贊美的,更是冠軍!請同學先練一練。
。2)學生誦讀。師:誰最先來贊美?能讀就讀,能背就背。◣熒餐u議,選出一個個冠軍。請他們昂首挺胸地站著。)
。3)教師表演讀。師:我也想當冠軍!可以表現一下了嗎?(教師讀,學生評。)
。4)學生齊讀重點文段。師:剛才,我們選出了班上的個人冠軍,F在看看,我們這個集體能不能當冠軍?請齊讀課文第三、四節,能背誦的同學還可以背!
。5)激勵、過渡。師: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堪稱冠軍!
8、創造美
。1)師生同時創作詩文。師:我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林海嗎?好!請參考課文的優美詞句和自己收集的詩文、圖片資料,為興安嶺寫幾句贊美的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你們寫,我也寫,咱們進行第三局比賽!(學生寫在印著精美圖片的作業 紙上,教師用電腦寫作。)
。2)學生展示,教師引導賞析得意之作。
。3)教師展示,請學生賞析。
9、憧憬美師:同學們想去林海旅游嗎?能實現嗎?老師認為完全有可能!現在,教你一個絕招:自己先把課文最美的兩個自然段背下來,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盡情地贊美一番,打動他們的心,爭取讓爸媽明年暑假帶你進到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針,摸摸那里的古木……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業 。
評析
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學目標 的設計具有"全人"意識和創新意識,做到了立體化。創新的層次定位很準確。簡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節課深入研究品味重點片段的前提。欣賞錄像是前一個環節的延伸,又是后一個環節的基礎,可以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學生的獨立學習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巧妙地"點火扇風"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品讀提示獨具匠心。一個"品"字的運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審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體特征。提示的內容頗具啟發性和層次性。根據學生的有效活動組織教學是課堂創新教學的顯著特征。
此環節由學生提出討論學習的內容,由師生共同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教師的參與很巧妙,絕無喧賓奪主之嫌。師生平等地參與比賽是嶄新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育觀的體現,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手段。"教材無非是例子。"把師生精心選擇的重點片段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按照段落順序串講課文的格局,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巧妙創新。這是新的教材觀的體現。
此環節可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此,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板書設計 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誦讀訓練方式新穎獨特,行之有效。究其實質,是因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體的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的職責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這是不無道理的。創造是教學的永恒主題,師生同臺競相創造是課堂創新教學的至高境界。該環節巧妙地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的精髓: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總評:
這個教學設計從四個方面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創新。
1、教學目標 立體化。創新教學必須"以人為本",而"人",是大寫的"人",豐滿的"人",立體的"人"。所以,語文課堂創新教學必須做到教學目標 立體化,必須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有意訓練和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主動提高。這堂課,貫穿全過程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三局比賽。這比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他們競爭合作與民主平等的意識,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語言文字,能夠從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去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的立體化。
2、教學內容生活化。課文必須經過生活化的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例子的功能。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生活與課文內容的結合點切入,較好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整堂課,學生不是呆板地學課文,而是轉換角度,圍繞林海的美與教師展開比賽。這種轉化,并非雕蟲小技,而是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下的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過程。
3、教學過程 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化,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欣賞并創造美,從而全方位地提升他們的素質,實現教學的全面創新。這堂課,時時處處都在圍繞"美"組織教學,完全實現了教學過程 的美育化。
4、教學方法主體化。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的學著眼,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精心安排了有條理、有層次、有情趣的自讀自悟、辯論發言、誦讀比賽和詩文創作等內容。這些內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學方法的主體化。
注:本課為重慶市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研究結題階段現場研討會(2000年12月)研究課
《林!方虒W片段設計 篇12
一、導入
1、出示“花!、“人海”,這兩個詞形容什么的呢?那你能猜猜“林!笔鞘裁匆馑紗?
2、師:今天老師帶你們一同去看看老舍先生筆下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是怎樣的?
3、出示課題《林!罚ò鍟
打開課文152頁。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題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課文寫的是“林”,為什么要加個“!弊郑
有個別難認的字可以參照黑板上的提示(釀造椽柱高不可攀盛氣凌人)
2、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描寫了大興安嶺哪幾個方面的景物?(嶺、林、花、木、人)
三、精讀課文,欣賞大興安嶺的美
1、你最喜歡大興安嶺的什么景物,找到相關片段仔細讀一讀,并說說你從哪句話讀出了它的美?
2、生反饋:你覺得哪里最美,哪句話讓你覺得寫得最美?師相機引導
重點引導:
。ㄒ唬、“嶺”
、龠@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A、你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大興安嶺很溫柔。)
B、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你們幫我看看好不好?
ppt: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的,矮的,長的,短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C、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句話嗎?
、诙嗌贄l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厭。
A、你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
B、重點理解“看了幾個鐘頭,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厭。”(大興安嶺面積很大,各條嶺各具形態。)
C、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句話嗎?
、鄱嗌俜N綠的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描繪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
。涞姆N類很多)
。ǘ傲帧
、僭陉柟庀拢笃嗨傻倪呇亻W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A、從這句中,你讀出了什么?樹是怎么樣個美法?(銀白色,青色相結合)
B、景物如畫,已經很美了,作者寫得更美,你再來讀讀這句。欣賞比喻的手法。
C、朗讀指導
。ㄈ、“花”
、傥沂菒刍ㄖ,到這里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
。ㄎ疫@么愛花卻還是叫不出這些花地名字,可見這里花地種類是非常多的。)
、谂d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A、作者筆下的興安嶺簡直是位曼妙的少女啊!誰能用自己的話來夸夸她?續說:在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
B、是啊,多美啊!老舍用了寥寥數語就把靜態的大興安嶺寫活了。
。ㄋ模┡c人密切相關
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勞動歌聲。
。ㄟ@是一種有生活氣息的美,是一種親切的、舒服的美。)
四、總結:
大興安嶺的美不僅僅限于這種自然的美感,她的美并不空洞,她的美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難怪作者游覽大興安嶺時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1、(出示ppt第一段文字)齊讀
“我總以為走進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這回有機會看到它,并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2、師:同學們想去林海旅游嗎?現在,教你一個絕招:自己先把課文最美的兩個自然段背下來,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贊美一番,打動他們的心,爭取讓爸爸媽媽明年暑假帶你到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針,摸摸那里的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