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精選12篇)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十一冊第三篇課文。課文講述波蘭被外國侵略者占領,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從編寫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表達鋼琴詩人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肖邦的愛國是不容質疑的。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拒絕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無疑給沙皇一記響亮的耳光。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不少。我要質疑的是,課文為什么要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非要給肖邦這個浪漫的鋼琴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文章第一段寫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肖邦離開波蘭前的確時局震蕩,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國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決定因素的是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他出國去深造,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肖邦是個鋼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音樂成就。“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記)”,但最后,肖邦還是選擇了離開。因此,課文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之說,把他的離開完全歸結于政治因素,是不恰當的。
第二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課文為了強化肖邦的愛國情,先寫老師和同學的送別,此時的肖邦只是“感動地點了點頭”,后來老師送給他一杯泥土時,才“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而我所查閱到的資料卻是這樣的:“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課文把這兩個場景的先后順序故意顛倒,以此來突出表現肖邦的愛國情,不知這種“藝術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的確,去世前兩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見,他的高產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創作激情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愛情的歸宿。1835年,肖邦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熱戀。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失戀后的肖邦,兩年后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請看以下資料:“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847年,他和喬治·桑的關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漸變壞,這正是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來提到的“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但資料顯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資料中還提到“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顯然,課文這么寫是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在呼喚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舉重若輕。多年以前我們學習政治,我們義憤填膺地感受著西方國家人民的苦難,恨不得一步跨過去把他們全部解放到我們社會主義的天堂來。這種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一種感嘆,一種無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們順著教材把課文中那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一樣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學生腦海的話,這與當年學習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會讀到眾多諸如“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數。例如:先鋒電機廠無產階級革命派掌權后,堅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總產值相當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東方紅紡織廠,今年上半年棉紗的總產量,完成了上半年生產計劃的百分之二百零九點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農村中呈現出一片大好形勢。光明生產隊夏熟作物的總產量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九。像上面這些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時代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這種政治教材思想卻總不能從人的腦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們可愛的肖邦成了一個犧牲品,這樣的教材之下,犧牲的又何止是一個肖邦呢?要知道,讀者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碼底線是真實。人文的重要內涵是把人當做人,既不把人當作鬼,也不把人當作神。肖邦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是一種中國式的神化,其間折射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悲哀。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十一冊第三篇課文。課文講述波蘭被外國侵略者占領,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從編寫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表達鋼琴詩人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肖邦的愛國是不容質疑的。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拒絕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無疑給沙皇一記響亮的耳光。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不少。我要質疑的是,課文為什么要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非要給肖邦這個浪漫的鋼琴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文章第一段寫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肖邦離開波蘭前的確時局震蕩,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國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決定因素的是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他出國去深造,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肖邦是個鋼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音樂成就。“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記)”,但最后,肖邦還是選擇了離開。因此,課文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之說,把他的離開完全歸結于政治因素,是不恰當的。
第二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課文為了強化肖邦的愛國情,先寫老師和同學的送別,此時的肖邦只是“感動地點了點頭”,后來老師送給他一杯泥土時,才“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而我所查閱到的資料卻是這樣的:“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課文把這兩個場景的先后順序故意顛倒,以此來突出表現肖邦的愛國情,不知這種“藝術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的確,去世前兩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見,他的高產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創作激情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愛情的歸宿。1835年,肖邦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熱戀。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失戀后的肖邦,兩年后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請看以下資料:“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847年,他和喬治·桑的關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漸變壞,這正是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來提到的“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但資料顯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資料中還提到“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顯然,課文這么寫是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在呼喚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舉重若輕。多年以前我們學習政治,我們義憤填膺地感受著西方國家人民的苦難,恨不得一步跨過去把他們全部解放到我們社會主義的天堂來。這種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一種感嘆,一種無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們順著教材把課文中那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一樣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學生腦海的話,這與當年學習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會讀到眾多諸如“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數。例如:先鋒電機廠無產階級革命派掌權后,堅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總產值相當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東方紅紡織廠,今年上半年棉紗的總產量,完成了上半年生產計劃的百分之二百零九點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農村中呈現出一片大好形勢。光明生產隊夏熟作物的總產量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九。像上面這些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時代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這種政治教材思想卻總不能從人的腦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們可愛的肖邦成了一個犧牲品,這樣的教材之下,犧牲的又何止是一個肖邦呢?要知道,讀者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碼底線是真實。人文的重要內涵是把人當做人,既不把人當作鬼,也不把人當作神。肖邦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是一種中國式的神化,其間折射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悲哀。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3
教學目的:
1、精讀課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肖邦彌留之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剖析,以及3、4節肖邦的愛國行動的感悟,體會肖邦是一個愛國者。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通過讀,感悟肖邦強烈的愛國感情。
2、讓學生體會到肖邦的愛國體現在語言和行動兩個方面。
教學準備:小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離開祖國——滿懷悲憤
1、詠唱送別曲
告別2、無論……都……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2、指名背背誦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體背誦)
二、學習第五節
( 肖邦這一去不知能不能記住老師的話,能不能回到祖國?)(不能,為什么?為了祖國,為了生計……)真的回不去了嗎?
1、彌留之際,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怎么想的?(學生思考、討論)(死了也要回故鄉……)
a老師的叮囑,同學的期望。 b 肖邦愛國
表達了肖邦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國)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點題)
肖邦這么愛國,大家能把肖邦愛國情懷讀出來嗎?
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
三、學習第三節
1、 肖邦愛國吧,他在國外到底為祖國做了哪些事情?
聽到起義失敗悲痛欲絕。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化悲痛為力量,將一腔熱血化成催人奮起的旋律和音符。(看書中插圖)
(多媒體:播放《革命練習曲》)
板書:起義失敗—— 一腔熱血化音符
指導看圖,指導有感情地讀書。
2、他日夜思念祖國。(心系祖國的人會怎么做?)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板書: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導讀(悲憤)
3、最后一節:一個人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嗎?
指名讀最后一節。
比較: 肖邦就這樣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肖邦的“死”:為國而死,;他還年輕,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導讀:聲音緩慢、低沉、惋惜。
四、練習說話,人物精神升華。
肖邦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讀3、4、5、6節。(肖邦這么熱愛祖國,我們能把課文讀好嗎?)
六、拓展
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有哪些愛國人和愛國的故事。
(文天祥、陸游、周恩來、吉鴻昌……)
七、作業設計:從校圖書室借“愛國故事書”閱讀。
板書設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離開祖國——滿懷悲憤
1、詠唱送別曲
告別2、無論……都…… 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起義失敗 ——一腔熱血 化 音符
愛國行動
思念祖國 ——工作、工作、再工作
愛國語言 : 把我的心臟帶回……(彌留之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
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
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
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 “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4
教學設計方案學校五星班級六(2)學科語文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時第二課時日期07/09一、教材簡析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國情誼的敘事性文章,這是一篇典型的愛國主義鮮活教材。文章講述了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后,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仍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還請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自己的祖國,從而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強烈的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二、學情分析課文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國情誼的敘事性文章,文中并沒有多么深奧的詞句,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這篇課文應該并不難。只要學生能抓住圍繞中心的重點詞句用心去讀,必能有所悟,有所感。通過全文感受的變化過程,就有最后的收獲――愛國情感和對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的敬仰之情。三、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文章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四、教學重、難點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教 學 過 程時間教學環節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計意圖 3’ 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幾個問題?誰來說說。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示: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學生回憶、回答 這種開放式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回憶,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為本課的教學指明方向。 28 解疑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這三個問題。 (一) 探討研究(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學習文章第一節。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進行研究,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讓學生重點理解感受肖邦的熱愛祖國。 集體朗讀本整節。 (二) 探討研究(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此段的學習就按照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牌子祖國的。而第三、四點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 本段學習重點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感受。 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有沒有忘記自己親愛的教師和同學的囑托呢?(沒有)為什么? (三)研究探討“(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重點理解:“悲憤欲絕” “徹夜”等詞。朗讀并展開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這時,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說說你從肖邦的舉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開想象。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結合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1、學生通過對“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的揣摩,明白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理解感受肖邦對聯祖國的熱愛。 2、集體朗讀本節。 學生回答、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牌子祖國的。1、學生重點理解:“悲憤欲絕” “徹夜”等詞。朗讀并展開想象: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究精神。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解決。教師應給予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習語文的方法很多,例如:聽、讀、思、議、畫、找、寫等。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呢?由學生自己決定。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5 精讀結束部分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1.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2. (1)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2)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4.引讀第6自然段。(1)出示理解“與世長辭”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5.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自然段,1、學生讀 2、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3、朗讀肖邦的話,體會表達的情感4、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5、查字典理解“與世長辭”體會其中的情感。 2、學生感情朗讀。在一篇文章中,有許多詞語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學中,我緊抓這幾個關鍵詞語,讓學生進行深入體會肖邦的愛國情感。 4 三、總結課文,朗讀全文1、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2、(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3、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1、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課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結束部分,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已經通過一堂課的鋪墊,經過老師的引導,到達了含苞欲放的時候,而音樂的鋪陳則成了學生感情噴發的催化劑與強化劑,在音樂聲中,達到了情感共鳴,化成了千言萬語,厚積薄發,課堂則到達高潮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5
(蘇教版小學語文國標本六年級第11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抓住課題這條情感主線,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陶冶。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彌留之際的請求中飽含的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包括介紹肖邦及課文背景的文字、圖片材料;《即使你遠在他鄉》《革命練習曲》磁帶;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等。
2、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學案相關習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自學質疑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幾個問題?誰來說說。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示: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設計意圖:這種開放式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回憶,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為本課的教學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三個問題。
互動探究:(學案內容)
1、探究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讀、思、批注、組內交流。
探究指導:
(一)探討研究(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學習文章第一節。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進行研究,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師課件出示,肖邦離開祖國波蘭的背景資料。)突出地讓學生重點理解感受肖邦的熱愛祖國。集體朗讀本整節。
(二)探討研究(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此段的學習就按照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自己祖國的。而第三、四點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本段學習重點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感受。
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有沒有忘記自己親愛的教師和同學的囑托呢?(沒有)為什么?
(三)研究探討“(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重點理解:“悲憤欲絕” “徹夜”等詞。朗讀并展開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這時,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說說你從肖邦的舉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開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
結合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究精神。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解決。教師應給予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習語文的方法很多,例如:聽、讀、思、議、畫、找、寫等。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呢?由學生自己決定。為的是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講點撥課文結束部分,升華情感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指名讀。
2.(1)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2)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引導學生練說)
4.引讀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與世長辭”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
(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5.指導朗讀: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一篇文章中,有許多詞語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學中,我緊抓這幾個關鍵詞語,讓學生進行深入體會肖邦的愛國情感。】
四、矯正反饋(學案內容)
1、埃斯內爾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是 ,用意是 。
2、我學習了課文知道肖邦的鋼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 。
3、“彌留之際”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與世長辭,當時,他才 歲,“才”表達了作者 之情。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 ,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 。
指導方法:學生先自主完成練習,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師生共同糾正反饋.
五、總結全文
1、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2、(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3、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
【設計意圖:課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結束部分,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已經通過一堂課的鋪墊,經過老師的引導,到達了含苞欲放的時候,而音樂的鋪陳則成了學生感情噴發的催化劑與強化劑,在音樂聲中,達到了情感共鳴,化成了千言萬語,厚積薄發,課堂則到達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業(鞏固案內容)
1、像肖邦這樣愛國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關于他們的事跡,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2、寫幾句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至少兩句)
1、
2、
附板書設計 :
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關注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以讀促疑,以疑促思,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6
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課時。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
1、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么?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小組交流匯報)
2、在交流 “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通過交流,通過聯系上下文,通過自己的感悟,通過聯想等手段與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與愛國。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還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于感情朗讀。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三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呀?
學生匯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后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句子,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后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么,他又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了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展現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就在這時,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引讀: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什么叫“不得不”?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呢?同桌討論歌詞。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至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深情朗誦。學生誦讀。
引導學生抓住“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語體會老師對肖邦的期盼和叮囑。指導有感情讀好第一句。
(2)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這是肖邦的根,這是生他養他的土地
老師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
指名讀,齊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我們從他的淚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想一想,肖邦在心里會說些什么?你能幫他說一說嗎?出示小訓練: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誠說:
(祖國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
自由背誦這一段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個別背。
3、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國巴黎的肖邦,他在異鄉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理解“悲憤欲絕”
聽《革命進行曲》,說印象,感受音樂的巨大作用。(播放音樂)
師:起義失敗的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后,又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爭。
從肖邦的這一舉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什么?(肖邦有著熾熱的愛國之情,身在異國,心系祖國,祖國的每一點變化都被他所密切地關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引導學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
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段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⑶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寒來暑往,18年過去了。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讀:課件再次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朗讀肖邦的話,加深體會(注意微弱的聲音與強烈的感情要協調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與世長辭”,抓住“亡國之恨”和“異國他鄉”、“才”來再次感受肖邦命運的坎坷與他未能活著回到祖國,未能看到祖國解放的那種死不瞑目的深深遺憾。
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
之后,波蘭人民又多次舉行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終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遺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國恢復獨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進行曲》卻激勵著全世界人民,他熾熱的愛國情懷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一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一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由墨香閣免費教育網--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9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三、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深淵肖邦消逝概念蠟燭疾馳特殊勉勵抗爭四處奔波悲憤欲絕與世長辭霧靄催人奮起盛[chéng]滿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5-6):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八)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九)繼續精讀第四段
1、學生自由讀。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十)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深淵肖邦消逝概念蠟燭疾馳特殊勉勵抗爭四處奔波悲憤欲絕與世長辭霧靄催人奮起盛[chéng]滿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一(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二(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三(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四(5-6):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作業
抄寫生字新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第二教時
一、復習
1、你從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波蘭。)
2、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過渡:那不得不離開的場面是怎么樣的?一定令人難忘吧!
二、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三、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段。
背誦第二段
第三教時
一、復習
1.課文前三段分別講了什么?
2.讀一讀你喜歡的自然段。說說為什么?
3.檢查,背誦情況。
先一凳相互檢查,再指名背,集體背。
二、繼續精讀第四段
1.學生自由讀。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三、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教學后記: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預習。
按要求預習:讀順課文、掌握生字、理解有關詞語(彌留之際、悲憤欲絕、疾馳等)、寫出對課文的總體的初步感受、寫出對課文中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與體會、提出一二個有價值或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出示“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一句,齊讀,思考:想想這是誰說的?是什么時候說的?從這句話中,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又是含著什么樣的感情說的?怎樣才能讀好?你了解他嗎?(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肖邦)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他的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昨天已經預習了課文,你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么疑問嗎?(整合學生的問題)
整合后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維斯瓦河疾馳蠟燭消逝催人奮起肺結核病
(2)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描紅
抄寫本練習書寫詞語。
(3)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三、再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互糾。
四、默讀課文,思考整合時大家遺留的問。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記號。又有新問題產生做好記號。
第二教時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幾個問題?誰來說說。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示: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二、解疑。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這三個問題。
(預設:按以上三個問題的順序進行按部就班地解決,比較符合課文的順序,但還可能有學生為了說明肖邦離開祖國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爭,會同后文進行聯系。如果這樣,就把第三個問題提前解決。)
(一)探討研究(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學習文章第一節。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進行研究,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讓學生重點理解感受肖邦的熱愛祖國。
集體朗讀本整節。
(二)探討研究(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此段的學習就按照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牌子祖國的。而第三、四點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
本段學習重點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感受。
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有沒有忘記自己親愛的教師和同學的囑托呢?(沒有)為什么?
(三)研究探討“(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重點理解:“悲憤欲絕”“徹夜”等詞。
朗讀并展開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這時,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說說你從肖邦的舉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開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
結合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四、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
2、完成練習冊
第三教時
一、復習導人
1.昨天我們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個問題,通過研究與探討,你有什么感受?
2.讀讀你感動的句段,說說為什么感動你。
二、鞏固背誦第二段,交流記憶方法
三、繼續精讀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
2.(1)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
(2)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4.引讀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與世長辭”
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
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
(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
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5.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自然段,
三、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
【教后記】
(1)設計思路:本課我采用了好久沒用了的“質疑教學法”。初衷是一位網友(至于哪位我忘記了)在集體備課時提醒了我。是啊,這篇課文我們老師在集體備課時也有問不完的問題,何況是我們的那些好問的孩子們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思路。用兩三個切入文章主題的問題進行探究、研究,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去體悟。應該不錯!
(2)在第二教時探究三個問題時,正如我預設的。學生果然聯系到后面的句子來加以說明肖邦出國后并沒有忘記老師的囑托,忘記自己的祖國,而是深深地懷念著自己親愛的祖國。我在實際教學中,就先研究解決第三個問題,再回頭解決第二個問題。
(3)至少在集體備課中研究的“肖邦為什么要離開祖國”我明確告訴孩子:肖邦是愛國的,但他同樣也十分熱愛藝術。我發現我的學生并沒有因為我告訴他們這一點,而使他們對于肖邦的愛國有所懷疑。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