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精選2篇)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篇1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白樺林的低語》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課文歌頌了看林人長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無聞,甘為守護白樺林而犧牲青春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領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選準重點段落,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去研讀、討論,會收到較理想的效果。這是我上了《白樺 林的低語》后的感受。
我遵循課文的協作思路,先引導學生學習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樺林的關系,然后抓住重點段落5—7自然段,特別是5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讀、思考、勾畫、批注,學生很快找到重點詞語“絕沒有”、“絕不違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邊寫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自學結果。指導學生歸納出看林人的品德:為了森林,強忍煙癮。為了森林,嚴控酒量。為了森林,不聽歌曲,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犧性。
通過交流,學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為找準了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了重點語句,所以在討論“白樺林在低語什么?”這個問題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看林人啊,謝謝你長年累月地守護我們,使我們茁壯成長。”一個學生認為白樺林會說:“朋友,因為你們的無私奉獻,我們才沒有受到人類的傷害。” 而看林人對白樺林的熱愛,呵護之語。我對看林人的思念丶贊美之語。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雖然不長,但是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故學課文時讓同學們抓住“白樺林”、“看林人”、“林業工人”這樣幾個詞語進行理解、感悟,這樣就能把握住本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課上引導學生抓住這幾方面來感悟:“白樺林”是茫茫林海的縮影,沒有白樺林,就不會有大森林。“白樺林”是樸素的,是平凡的,也是美麗的,它是守林人的象征。“看林人”為了這篇大森林的安寧,為了保護好“這厚厚的綠毯”,強忍煙癮,嚴控酒量,瞪圓雙眼,時刻觀望,甚至拒聽自己喜愛的歌曲,用一顆純潔的心,經年累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甘做犧牲,這難道還不偉大,不可愛嗎? “白樺林”象征“看林人”,“看林人”是林業工人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所以說,本文寫“看林人”就是寫“林業工人”,贊頌“看林人”就是贊頌“林業工人”。贊頌林業工人苛求自己,犧牲自己的一切所愛的奉獻精神。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標準中指出:“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的效果。”上《白樺林的低語》這篇課文時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方法——聯系上下文體會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和調動自己平時日積月累的知識進行有關詞句的理解、推想,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
在《白樺林的低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勵自己要有你那樣的胸懷,你那樣的目光”。“那樣的胸懷”不言而喻,學生很容易理解,結合本文作者要表達中心思想不難理解,那就是:無私奉獻、對事業、工作堅定執著的信念和追求。而“那樣的目光”完全需要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去體會。當時在備課時,教參上也沒有關于“那樣的目光”是怎樣的目光的理解。當時當學生輕松地理解了“那樣的胸懷” 后,該理解“那樣的目光是怎樣的目光”時,教室里靜的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慢慢舉起收來說“我認為應該是敏銳的目光,我聯系課文中這句話:你不帶書報,不是你不愛看,而是你的雙眼必須隨時注意四周的情況——哪怕是一縷淡淡的香煙,也不能忽略輕放”,話音剛落,同學們就報以熱烈的掌聲。緊接著有學生也受到了啟發,也紛紛舉起手來。有的說“我認為是堅定的目光,專注的目光,因為雙眼必須隨時注意四周的情況,也是他們目光堅定的原因”。有的說:“是長遠的目光,聯系看林人說的話‘森林是大地的綠毯,我們要把這厚厚的綠毯一直鋪到北京城的邊上!’他們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所以是長遠的目光”。還有的說:“是慈祥的目光”剛開始,我和很多學生很詫異,怎么會是慈祥的目光,好像與文章的中心聯系不起來,聽完以后,不得不為學生豐富的積累和大膽的推想所震撼。他說“站在白樺林的角度,每天面對看林人這樣的盡心盡責的看守,我認為對于白樺林來講,看林人的目光是慈祥的”當我們聽完,一下釋然。
一個“什么樣的目光?”學生就能有這么多不同的理解和這么精彩的回答,真為學生學習了六年的語文,已經養成了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已經掌握了比較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了而感到欣喜,甚至為學生時常在課堂中迸發的火花所感動而欣慰,也常常為學生能靈活自如的運用閱讀方法與自己的日積月累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而驚嘆。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白樺林的低語》這一課同樣是體現人物優秀精神品質的課文。它主要講了看林人的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精神品格。
這同樣也是普通人的不普通的精神內質的極度體現。其中,這篇課文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就像一首清凝的贊美詩。課文自始至終以第二人稱行文,讓人讀起來聽起來親切又親近。這種筆法,也有利于我們這些學習者更深入的理解任務的內心世界。雖然課文始終沒能讓我們見到所要贊頌的主人公,但是他的形象卻非常的清晰明朗。這正是作者的明智之處。所以,讓生去讀,在讀中不斷的感悟,不斷的升華,從而熟知主人公——看林人的品質,是他的美好的形象躍然紙上。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篇2
《白樺林的低語》教學反思
《白樺林的低語》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學課文前,我先安排學生搜集有關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資料,了解大興安嶺的富饒與美麗,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通過課堂交流,我發現學生搜集的材料很少,對大興安嶺了解的不多,我又適當做了些補充。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充分閱讀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看林工人認真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并且通過想象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美麗,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后再聯系本單元的主題“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質。
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體會過林業工人對工作認真負責,甘愿犧牲,默默奉獻的精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主要采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內容并逐步體會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近。但縱觀整堂課,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逐步學會朗讀的有效指導方法。
讀中品悟,誦中生情——教《白樺林的低語》有感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白樺林,是茫茫林海的縮影,沒有白樺林就不會有大森林的蒼蔥茂盛;白樺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沒有守林人的犧牲,就不會有大森林的安寧清雅。字里行間充盈著作者對守林人的深情贊美,熱情謳歌。守林人,平凡而偉大,淳樸而可愛的形象透過文字幻化成形,讓讀者讀來心動,品來神會,誦來情動。
散文特有的優美語言和似實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動情、最偉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動而細膩。如此佳文,如果老師還大張旗鼓地去講解分析,來個“割肉細品”,使其“體無完膚”,企不大損其文之美,其意之深遠,學生如何能體會守林人之偉大。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讓學生盡情地讀:一讀,讀風景之優美;二讀,品語言之精美;三讀,悟精神之高美。初讀,讀通全文,讀懂大意;細讀,讀白樺林之美,讀守林人之事;品讀,品語言之傳神,悟守林人之偉大;誦讀,讀文字之精暢,誦心中之盛贊。讓學生在文中讀,在讀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