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種子》說課稿(精選3篇)
一年級語文《種子》說課稿 篇1
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一年級語文《種子》說課稿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趕緊一起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一年級語文《種子》。
一、說教材
《種子》選自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圍繞“兒童生活”這個主題,從不同側面選編四篇課文,其中《種子》是著名作家趙德明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在交采集的樹種時,有個小女孩交的樹種雖然不多,但粒粒飽滿,顯然是精心挑選的,表現了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特點和純樸、誠實的個性,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小女孩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全文共9段,可分為三部分:課文開始講同學們交的樹種都挺多;課文的第2至第8自然段主要講一個小女孩交的樹種雖然不多,卻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課文結尾部分講“我”和全班同學深受感動。
二、說教學目標
1、要求會認得字有:槐、摻、澀、兜、俊; 要求會寫的字有:略、澀、褲、慚、愧、掠一下、唯恐; 要求掌握的詞語有:羞澀、慚愧、掠一下、唯恐。
2、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3、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 三、說教學重點
1、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
四、說教學難點
1、從小女孩交樹種、推想她撿樹種的具體描述中,體會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贊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細致描寫,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五、說教法
低年級學生閱讀教學應該把字詞句訓練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合作的精神。
教學方法:
1、自學、同學互幫互助學習字詞 改變教師教學生記的原始教學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生字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通過字典、同學互幫互助去記住它,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熱心幫助他人的能力和習慣。
2、合作學習,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現在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對于今天的小學生要從小培養合作意識,加強團隊精神。所以,在初讀課文時我采用了同桌討論法。
3、教師指導、引導法 學生的學習始終是不完善的,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所以在認識生字詞時,我用了教師教讀并指出該注意的地方。
六、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借助字典、課文后的生字表 。
2、合作學習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用了三種學法,通過教師指導引導、同桌討論、同學互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七、說教學過程
在此基礎上,第一課時充分利用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一)、展示實物,談話引題,目的是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感知
1、將課文讀通順,對于生字和新詞,通過查字典、問同桌等多種方式加以理解。
2、劃出文中對小女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描寫的詞語,體會其心理。 能力的獲取過程比知識的獲取更重要,所以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學會自己學習。
(三)、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中對小女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描寫的句子。 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以此達到對學生自學結果的目的。
(四)、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
1、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1)、為什么小女孩交的樹種少,但“我”卻被感動了,心中充滿了溫暖?
(2)、你們喜歡這位小女孩嗎?為什么?
(五)、總體回顧,教師小結
八、說板書設計
《種子》
抿嘴一笑 低下頭 小心翼翼
一般大小 飽滿 烏亮 光澤
虔誠 童心 感染 俊秀 專注
一年級語文《種子》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新的生命”,這一單元的學習是從植物入手,通過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讓學生了解每一種開花植物都要產生足夠的種子,以延續它們的物種。然后從植物的種子到動物的卵,獲得有關植物和動物繁殖的認識。本課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之一,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識經驗的儲備,這對培養他們積極的探索精神和正確的思維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北方季節來得較晚,所以花還沒有開,我試想用課件播放展示。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既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又要符合班級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心理及思維發展規律,符合季節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
三、說教學理念
教師要有一種敬畏、珍愛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課的內容。啟發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認識事物,實現“人人學有用的科學”的理念。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認識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過程與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樂于嘗試著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花的授粉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探索的欲望,樂于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五、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構造和油菜花的果實和種子。
2.難點: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間傳播,并使雌蕊內的胚珠受精成長。
六、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這節課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將教師的演示實驗設計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操作。可以參照學習《各種各樣的花》的方法,來教學這一部分的知識,讓學生體會科學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2.說學法
“教為不教,學為會學”;要“授以魚”,更要“授之以漁”。這節課要教給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教給學生觀察、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
七、說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放大鏡、鑷子、顯微鏡和有關植物傳粉、受精的課件。
學具準備:放大鏡、鑷子、白紙、油菜果實、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組探究用。
八、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激發探究的興趣
教師質疑: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花的結構,也知道開花——結果——孕育種子是植物繁殖后代的重要方式。可是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自然界里許多植物(如南瓜、玉米……)有的開花后會結果,有的開花后卻不會結果,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植物的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我根據學生回答,引入課題,將注意力集中到進一步觀察研究花的雄蕊和雌蕊上來。(是啊,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雄蕊和雌蕊與植物的繁殖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想不想知道?好,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花、果實和種子。(教師隨機板書課題)首先我們要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開始。(設計意圖:在學生的好奇心的驅使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出新課。)
(二)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
在觀察方法上,除了1.運用多種感官觀察,2.借助工具:放大鏡、顯微鏡、鑷子等觀察外,還提示孩子們可以3.通過實驗幫助我們觀察。我引導孩子們根據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觀察雄蕊花藥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頭是否有粘性,等等。問:在顯微鏡下花粉是什么樣的?(小組探究,得出:千姿百態,但大多數為球形結構)然后用畫圖的形式將你觀察到的花的雌蕊與雄蕊記錄下來,并建議他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認識各部分的名稱(雄蕊:花藥、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提示學生:觀察雄蕊時要選擇較大的,花粉容易分離的,花的顏色較鮮艷的花。觀察雌蕊時,要選擇新鮮的花,否則,柱頭上的粘液就不黏了。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思考:雄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上的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關系?(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后,自然地引發思考構造與繁殖的關系,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學。)
(三)、給花傳粉
觀察花蕊,孩子們會發現:雄蕊花藥上有很多花粉、雌蕊柱頭上有很多黏液。要讓學生認識傳粉是植物生命延續過程的第一步。
從以下方面突破難點:
1.觀察圖片:關于昆蟲傳播花粉的研究,我提供了蜜蜂傳播花粉的圖片。
2.實驗:引導孩子們小組合作探究,讓他們親眼看到花粉是怎樣傳播的。過程是(見課件)。提示學生:用柱頭接觸白紙上的花粉時,動作要輕,也不要對著紙呼吸,以免將花粉吹走。用柱頭輕觸花粉也要反復多點幾次,以保證獲取足夠的花粉。
3.動態展示:孩子們初步感知后,我用課件展示油菜花受精的示意圖,可以幫助我們突破難點。這時,讓孩子們自己來解答諸如“有的南瓜、玉米開花為什么不結果”等問題,那是很有樂趣的事。
此外,通過交流經驗,教師介紹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植物傳播花粉的其他情況,主要是昆蟲傳粉和人工授粉。(設計意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突破教學難點。)
(四)、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小組活動:
1、“按成長順序把它們排列在紙上”。
2、我讓學生用畫簡圖、口述等方式表訴研討結果。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受精”對于花的發展是何等重要?
在學生觀察時,要注意
3、提醒學生“小心地剝開油菜的果實”。
4、提示孩子們可以用工具輔助(如放大鏡)觀察并統計。還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種子的排列,想辦法數數角果莢里種子的個數,再數數一株油菜大致長多少個角果莢,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種子有多少……這就可以把數學統計的知識應用到科學上來。這一部分的觀察活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繼續,又是第4課“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準備。我鼓勵孩子們仔細觀察并提出新的問題。
5、要提醒學生選取的油菜果實是有代表性的。讓學生把兩種(一種是成熟的,一碰會炸裂;另一種是即將成熟的,能剝開,不會炸裂的)都試一試,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看看從中能發現什么問題?)因為過于成熟的,輕輕一碰就會炸裂,里面的種子就會彈出,統計的數字就不準了。我想這也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一種培養。
在學生數完一個油菜莢了有多少粒種子后,6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認識植物繁殖的意義方面去思考。)
7、比較油菜和豌豆花、果實和種子。(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觀察更多的果實和種子,為拓展延伸部分做鋪墊。)
(五)、拓展與延伸(任選一項)
1.調查:果農為了防止果樹不結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為什么?寫調查報告
2.實驗:課外做一個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對比實驗。只給其中一朵進行人工授粉,看哪一朵花能結果?寫實驗報告
3.觀察:到花叢中悄悄地觀察蜜蜂怎樣傳播花粉。寫觀察日記。
4.試一試:給一些花進行人工授粉,用毛筆頭或者海綿輕輕地碰雄蕊,沾上花粉,再輕輕地碰雌蕊,接下來觀察子房的變化。寫觀察日記。(設計意圖:注重學科整合,通過拓展延伸,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夠延續到課后。)
九、說板書設計
3.花、果實和種子
一、雄蕊和雌蕊
二、給花傳粉
三、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一目了然。)
十、說教學反思(課前反思)
設計后我對這節課教學流程做了認真反思
閃光點有五:
1、一石激起千層浪式的導入。從農村學生身邊的常見植物南瓜、玉米等入手,通過提問:有的植物開花后會結果,有的卻不結果,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雄蕊與雌蕊與植物的繁殖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這樣不但調整了學生興趣,而且自然切題。
2、通過觀察和實驗,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觀察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觀察二:探索果實和種子。除了用感官外,借助工具,輔以課件展示。用棉簽做傳粉實驗,學生深刻理解。
3、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如用畫圖的形式記錄雄蕊和雌蕊;用數學統計的知識計算豆莢數及種子數;寫觀察日記,調查報告用到了語文知識。
4、注重拓展與延伸。教學流程(五)拓展與延伸目的: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么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5、注意知識的聯系。如用學習第2課“各種各樣的花”的方法學習本課,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的活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繼續,又是第4課“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準備。
教學效果預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很濃,對科學知識掌握也會很好,用的最多的就是觀察法,只是由于實驗條件所限,學生實驗探索可能還不夠到位。但基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激發科學興趣以及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意識應該是很成功的。
一年級語文《種子》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種子的傳播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幼兒所切身接觸的,可以幫助幼兒去了解種子的傳播過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于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通過親自細致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而在操作中,我們需要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在合作中體驗活動的樂趣,并且學會更多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說目標
1.知道種子傳播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種子播種的過程。
2.樂意和同伴一起進行觀察,討論,并積極思考。
三、重難點分析
這次教學的重點是,讓幼兒知道種子的傳播過程。
因為這次活動名為《種子的傳播》,也就是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并不明白什么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這個作為重點解開幼兒的疑問。
活動難點,幼兒學會使用鏟子和鋤,樂意與同伴合作。
這一時期的幼兒大多不知道鏟子和鋤頭是做什么用的,更不知道怎樣正確的使用,通過這次活動,正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鍛煉操作能力。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讓幼兒在愉快的心情下進行教學活動,更加深刻清楚的明白種子的傳播過程,我作了以下準備:
1.一個關于蒲公英的故事;
2.各種植物的種子;
3.鏟子,鋤頭,小桶等工具。
五、說活動過程
1.聽故事,導入主題
教師講述“蒲公英漂流”的故事,讓幼兒在聽故事的樂趣中初步了解蒲公英的傳播過程,為后面的討論作鋪墊,從而進行教學。
2.幼兒討論“種子是怎樣旅行的”。
(1)還有哪些種子會旅行?
(2)這些種子是怎么旅行的?
3.認識種子,探索傳播過程
(1)教師出示常見的幾種種子
(2)讓幼兒指認是什么種子,怎樣進行傳播的?
(3)教師進行指導并舉例
(蒲公英的種子就像小傘一樣,風婆婆帶者她落到一個地方生根發芽,蒲公英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
4.學習播種
(1)教師示范播種
(2)幼兒自己播種,教師進行指導
說明:經過教師示范,激起幼兒想親自動手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學習播種,教師在旁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