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冊數學第四單元 有余數的除法
2、可以將例3的素材換成“學校要舉行四輪驅動車比賽,每輛四輪驅動車需用3節電池才能讓它跑起來。現在老師這里有6節電池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有9節電池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有28節電池又可以使幾輛四輪驅動車跑起來呢?”或換成 “每輛玩具汽車裝4個輪子,一共有22個輪子,可以裝幾輛?多幾個?如果是23個,24個,25個呢?”
3.練習十二第2題,與例3有所不同,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的大小,仍可以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第5(4)題、第8題,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數除法的互逆關系,為利用乘加來檢驗有余數除法打好基礎,指導學生練習時注意滲透。
第4課時 解決問題
一、教學內容:
p.55例4、練習十三1-3
二、教材分析:
例4借助于本單元“主題圖”中的“跳繩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到運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呈現了兩個學生的不同方法,分別是口算和筆算,目的是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恰當地選擇計算方法。
三、重難點:
有余數除法的應用。
四、教學目標:
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五、教學建議:
1、用好例3的情境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獲取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
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明確所求問題是“可以分成幾組,還多幾人?”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解決所求問題,使學生明白要用除法解決這個問題。
2、注意體現彈性的要求,引導學生根據計算的難易程度和自己的計算能力選擇口算或筆算。
3、“做一做”中的“購買食品”是一幅信息量較大、開放性和綜合性較強的情境圖,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對于右邊同學提出的“我有15元,可以買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選擇自己想買的食品,算出所買食品的價錢。這里學生所買食品的種類可以其中一種食品,也可以買其中兩種或三種食品;而所花的錢可以正好用完,也可以還有剩余。使學生從中明確:在利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既可以出現正好整除的情況,也可以出現有余數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個同學,你會買些什么呢?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算一算最多可以買幾瓶(或幾個),還剩多少元。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你選擇買的什么食品?最多可以買多少,還剩多少元?買哪些食品,最后沒有剩余的錢?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情況補充提問:再加幾元正好又可以買一塊蛋糕呢?你是怎樣想的呢?
第5課時 解決問題練習課
一、教學內容:
練習十三4-8
二、教材分析:
第4~8題都是情境題。這些習題一方面借助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森林餐廳”、“叢林探險”等內容,讓學生感受生活,感受有余數除法的價值,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還特別注重數學學習的探索性及開放性,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探索機會和自我創造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潛能。因此這些習題都需要學生認真觀察,注意搜集有關信息,結合圖意理解圖中要解決的問題。第4題和第7題應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由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進行自我評價。
三、重難點:
獲取信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