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三年級(上)冊)
教學內容:本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10-11頁植樹。教材分析:《植樹》是北師大版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除法”第10、11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生分析:1、學生已能比較熟練的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的除法。2、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能力,基本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3、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對于本節課“植樹”的教學情境,感到比較陌生。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的情況,我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等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讓學生經歷探索、討論、交流的過程,使其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數學思考:人人參與口算,學生能夠簡單的、有條理的闡述思考過程。情感與態度: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學重難點: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教具準備:口算卡片。 教學設計:一、復習(預計時間3分鐘)1、口算(一位數除整十數)2、填空:39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48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5個十和6個一組成( )。二、創設情境(預計時間2分鐘)。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學校又招收了一年級的新同學。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班級一班二班三班人數444846【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創設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情況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咳、自主探索計算方法。(預計時間25分鐘)1、從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2、提出問題,并探索計算方法:(1)、一年級三個班的班主任老師要為小朋友們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怎么列式?引導學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①、如果每1人需要一張桌子(單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②、如果每兩人需要一張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張桌子?學生可能會想到:44÷2=22(張) a:40÷2=20, b:22×2=44, c:直接想:每兩人坐一張桌子,4÷2=2, 44÷2=22 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20+2=2248÷2=24(張) 46÷2=23(張) ……(2)、各班進行分組活動,該怎么分呢?①、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學生會結合本班的情況分成4人一組。②、出示問題:每4人分成一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學生試著解決這一問題,然后交流。特別要關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組,可以分成11組,還剩2人!緩膶W生身邊的事及班級實際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并理解算理,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4、口算練習(卡片),個別題說一說口算方法。四、接力賽。(預計時間5分鐘)每小隊一張題目,每人做一題,完成后傳給下一個同學,做得又對又快的組為冠軍。66÷6 46÷2 84÷4 96÷369÷3 88÷4 48÷2 66÷282÷2 55÷5 77÷7 88÷8630÷9 720÷8 100÷5 120÷6200÷4 240÷6 280÷4 320÷82700÷3 3600÷4 5600÷7 4800÷6【利用競賽的形式進行口算練習,以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五、解決問題。(預計時間5分鐘)出示課本第11頁的情境圖。師:一班的王老師準備給班里的孩子們買些文具,她帶了100元錢。(1)如果只買圓珠筆,可以買多少枝?(2)如果買10本日記本,剩下的錢可以買多少副三角尺?(3)如果你是王老師,你會怎么買?請你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先讓學生獨立解決(1)、(2)兩個問題,然后進行反饋交流。最后,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組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設買文具的購物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根據問題正確選擇信息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苛⒄勔徽勥@節課你都學到哪些數學知識,有什么收獲?(預計時間3分鐘)習題設計:1、直接寫得數。26÷2= 33÷3= 44÷4= 46÷2= 63÷3= 84÷4=66÷2= 93÷3= 88÷4=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2、把下列算式和相應的得數用線連起來。600÷3 12 50×436÷3 200 48÷442×2 30 14×690÷3 84 15×23、 書包48元 文具盒 4元(1)一個書包的價錢是一個文具盒的幾倍?(2)一個文具盒比一個書包便宜多少錢? 教學反思:1、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數學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課是以“植樹”的情境來呈現的,這一情境雖然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實際。因此我就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相應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數學問題的實際現象;接著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感受計算來自于解決問題的需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數學就在自己的現實生活里。2、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學生在解決“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這一問題時,由于創設的問題中包含的有顯性條件(每班的人數),也有隱性條件(每張桌子可以坐的人數),因此學生的思維也因而非;钴S,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①、如果每1人需一張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②、如果每兩人需一張桌子,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也就是44÷2=22(張),48÷2=24(張),46÷2=23(張)。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口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3、不足: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沒有余數),設計這一問題時,我首先考慮到三班的人數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點放在了前兩個問題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礎上很快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然而學生并未因此滿足,他們更有興趣的是三班應如何分組。于是學生紛紛列式進行解答:46÷4=11(組)……2(人)。但課堂上我沒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只看到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上如果能及時引導學生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會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個性得到更好的張揚。以下是課下我了解到學生的分組情況:①、前11個小組,每組4人,最后2人分為1組,三班能分12個小組。②、前10組,每組4人,最后6個人每三人一組,共分12組。③、前10組,每組4人,最后6人分為1個大組,共分11組。 點評:本節課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針對城市孩子對植樹問題不熟悉的狀況,老師抓住開學初學校一年級招生的實際,大膽舍棄教材提供的情境,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的情境引入除法教學,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2、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素材,并給他們大量的時空,引導他們通過發現、探索、討論、交流、匯報等活動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并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啟發、共同探索等方面的能力。3、積極倡導算法多樣化,引發思維的靈活性。教師注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4、教學設計有層次,開放性較強。像“每4人分成一組,46個人能分成幾組?”以及根據書上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活動情境,設計“如果你是王老師,你會怎樣買?”等問題,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本文在《伴你教數學》一書中出版,北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