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起千克、克、噸等質量單位的概念?
千克、克、噸三個質量單位均是比較抽象的計量單位,它沒有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也不能直接進行觀察的。因此,在幫助每個學生建立三個質量單位時,需要注意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1、創設條件讓學生體驗,形成對千克、克等質量單位的親身感受
教學時,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要創造各種條件,準備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等,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千克、克和噸,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教師也可以設計系列體驗活動,如逐步體驗1000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讓學生對這些質量單位多一些親身感受。
2、盡可能幫助學生以自己熟悉的物品建立起自己的質量參照系
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標準質量單位的輕重認識仍比較缺乏。教學時,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所舉的例子盡可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或看到的。并利用學生熟悉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概念。如讓他們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輕重,然后稱一稱,從而知道1克有多少重;掂一掂兩包500克鹽的輕重,從而知道1千克有多重。當然,如果有條件,類似的活動還應多開展一些。這是學生建立質量參照系的重要步驟,也是培養學生估計能力與數感的重要環節。這樣學生面對“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之類的問題,他們能借助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各種物品進行類比,去估計其他物體的輕重。
在生活中,有些物品的質量可以通過直接掂一掂得到體驗,而更多的物品的質量有時沒有辦法直接體驗,如“噸”的計量單位,小學生基本沒有能力直接體現1噸的質量,這就需要學生在原有的質量概念的基礎上進行類推。如學生知道一桶礦泉水的質量約是2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質量相當于50桶礦泉水的重量。又如一個小朋友的體重是40千克,那么1000千克的質量相當于25個這樣小朋友的體重。從這些類比的過程,學生能體會到1噸的質量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同樣,估計一些生活中物品的質量時,也需要學生頭腦中有質量的參照系。如詢問學生一個梨大約重多少克?如果學生頭腦中有一個蘋果約200克的概念,那么他們可以很快以蘋果為參照質量,估計出梨的質量。因此,對學生來說,頭腦中的參照系越豐富,那么對他們理解質量的單位與估計物體的重量都會帶來較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