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如何幫助“賴學”的孩子
【案例背景】
前一陣子棒棒為了晚上不吃飯以及上課遇到挫折兩件事情,情緒一直很不愉快,表現出愛哭、要爸爸現象。在老師及爸爸引導下,情況開始有所好轉,基本能適應環境。
【案例描述】
又是星期一的一天,離園期間,我陸陸續續地送孩子離園,看見棒棒的奶奶進來接棒棒,我下意識地問了她一句:“今天棒棒不上課了嗎?”她向我搖搖頭拉著棒棒離開了,只見棒棒怯怯地看了我一眼,來不及跟我說“再見”,急沖沖地走了。
【備注1】樂老師告訴我說:“今天棒棒吃午飯的時候又哭過了,我問他是不是想媽媽了,他點點頭。”
【備注2】現在,每個星期一成了棒棒的苦難日,早上來園的時候就表現出強烈的“賴學”心理,在爸爸媽媽答應他晚上來接他的條件下才愿意來上幼兒園,今天又是這樣的一天。
【備注3】今天中午的午睡,他醒得比較早,我看了他一下,他的眼神,給我一種“不安”、“迷惘”的感覺,不知為什么,或許是我的錯覺吧!
【案例分析】
科學中有一種所謂的“機會之窗”,即幼兒的某些行為,在特定的時期內會特別容易產生,環境提供的相應刺激在這方面的作用也特別明顯。他們認為機會是重要的,我們能做的是細心觀察,觀察孩子在個體發展過程時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是機會,捕捉它們,并創造條件,提供刺激,誘發經驗。
現在我已經抓住這個“機會,可我發現我以前用的“鼓勵法”、“榜樣法”、“故事法”對他來說似乎沒什么效果,主要這些言語說教還不能使他在實際行動上產生影響。不過最終導致他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他自身敏感而又內向的性格。怎樣去創造條件,提供刺激,誘發經驗,成了我最需解決的難題,需進一步向老師請教和學習。
【反思】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階段的變化,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偶爾的倒退,也會有此起彼伏的現象出現。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孩子進行長期觀察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借鑒、提醒自己,也送給大家
——孩子的心靈就想一把琴,只要撥動琴弦,必然會發出動聽的樂音,而其中的奧妙,就在于教育者——關注孩子發展的有心人如何去巧妙地撥動琴弦。
——這也是我今后要去努力學習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