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同情和幫助殘疾人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殘疾人在生活上、學習上有許多困難,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2.知道同情、尊重、幫助殘疾人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
情感:
1.體驗殘疾人的困難,同情殘疾人的不幸。
2.愿意幫助殘疾人。
行為:
1.遇到殘疾人有困難,盡力幫助。
2.積極參加學校、社區組織的助殘活動。
3.不嘲笑、不戲弄殘疾人。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依照課程標準中“遵守公德”的有關要求編寫的。本課與第8課同屬“遵守公德”單元,本課主要對學生進行同情和幫助殘疾人的教育。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在學校中對學生進行同情心的培養,也是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本課課題為《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愛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對待殘疾人,并在生活上關心和幫助他們。
教法建議:
1.由于學生對殘疾人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沒有感性認識,所以,建議本課教學要注重對殘疾人的感情體驗,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為殘疾人著想,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
2.要找出殘疾人的閃光點,讓學生看到殘疾人中的強者,使他們認識到殘疾人照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殘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課教學要扣住“社會公德”進行,把同情、幫助、關心、尊重殘疾人這一社會公德,做為學生的行為準則,教育學生做一個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學設計示例
六 同情和幫助殘疾人
認知:
1.知道殘疾人在生活上、學習上有許多困難,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2.知道同情、尊重、幫助殘疾人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
情感:
1.體驗殘疾人的困難,同情殘疾人的不幸。
2.愿意幫助殘疾人。
行為:
1.遇到殘疾人有困難,盡力幫助。
2.積極參加學校、社區組織的助殘活動。
3.不嘲笑、不戲弄殘疾人。
教學重點:知道殘疾人在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能設身處地地為殘疾人著想,愿意向殘疾人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
教學難點:殘疾人的學習、生活中有困難,需要正常人的幫助,他們在精神上更需要人們的同情和尊重,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教育過程:
一、試驗導入:
1.進行小試驗:
(1)老師說一句話,請同學閉著眼睛在紙上寫出來。
(2)請同學用一只手系鞋帶。
(3)請同學不許說話,告訴大家他想說的一句話。
2.小組交流:
通過親身試驗,請同學想象一下殘疾人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3.全班交流:
4.小結:
平時我們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這樣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的是看不到我們生活的美麗的世界,有的不能開口說話,還有的聽不到各種美好的聲音,還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殘疾,作為一名正常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七課《向殘疾人獻愛心》。
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
2.小組交流:
趙敏為什么會擔心,他擔心什么?
四(3)班的同學們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怎樣主動關心、幫助趙敏的?
3.小結:
同學們不僅在生活上照顧趙敏,而且想辦法在其他方面幫助他。同學們為他開歡迎會,課后主動陪他玩,春游的時候大家不怕麻煩,帶著他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