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和反思(精選4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分數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理解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1.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組同學的一半
。3)一個圓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
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組同學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圓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來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紙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現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 )
4.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 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點,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八分之一!睂W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課件演示:分西瓜(通過直觀演示:大家一致認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現: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練習運用(略)
反思: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2
。郯咐
片斷一
在引入新課階段,師出示一道猜規律題:
師:屏幕上第一行有8塊餅,第二行有4塊餅,你認為這里面可能有什么規律?
生1:每行減少4塊。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師出示第三行的2塊餅
生:它的規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師: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塊。
師:再接下去呢?
生:半塊。
師:你能用手中的圓形折出半塊來嗎?
生折出后
師:怎么表示這半塊餅?
生1:可以用“半塊餅”表示。
生2:可以說“一塊餅的一半”。
生3:可以畫出半塊餅“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塊餅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的概念,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 這個分數表示這塊餅的一半。現在誰能說出 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片斷二
在學生認識了 和 這兩個分數之后,師出示題目:你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出 嗎?
生動手折紙表示后反饋。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師:你還能用手中的各種形狀的紙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其他分數嗎?
生動手操作后反饋
生1:我用正方形紙表示出 。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紙表示出 。
生3:我用圖形表示出 。
生4:我用長方形紙表示 。
生5:我用長方形紙表示 。
……
片斷三
在鞏固練習階段,在進行了基本練習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練習。
在下圖中?處是原圖的幾分之一?
(課件演示,逐步出現,逐步練習)
師:(課件先在1處出現問號),誰能很快說出它是原圖的幾分之一?
生:
師:(課件出示第2處問號),誰又能很快說出它是原圖的幾分之一呢?
生:
師:(課件閃爍演示。┱l能說出問號處是 的幾分之一?
生:
師:(課件閃爍演示。┠氵能說出問號處是 的幾分之一呢?
生:
師:(課件演示出示第3處問號)你能仿照2處問號說出你的想法嗎?
生1:它是原圖的
生2:它是小 的
生3:它是 的
生4:它是 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在本節課中,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愿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后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 、 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如有的學生在折紙時表示出了 這個分數。又如在片斷三中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整體判斷出?所表示的幾分之一等。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3
《綱要》第三條明確規定:“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痹O置義務教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中,本著為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而教的觀點,收到了比較顯著的效果,F將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片斷編制如下:
一、導入:分餅
師:十月一日是我們祖國的生日,每年的這個月還會遇上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小朋友,中秋節你會吃到什么?
生:月餅。
師:我也給大家帶來一個大餅(出示一塊大大的“紙”月餅),這月餅里可有學問了,老師先向小朋友提個問題:有4塊這樣的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得到幾個月餅?你們用擊掌的方法告訴大家,好不好?
生:好!
師:預備——開始!
生:“啪!啪!”(教師附和著)。
師:有1塊這樣的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得到幾個月餅?(預備——開始。#▽W生們被問“將”了,教室里一片寂靜,只有幾個學生做著“欲拍而不合”、“單掌切手背”等好玩的動作,但我沒“放過”這幾位學生,找了其中的兩位,要他倆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生:(欲拍而不合者)拍一下表示一個月餅,我這樣表示半個月餅。
生(“單掌切手臂者”)拍一下表示一個月餅,我的手勢表示從一個月餅的中間切開。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辦法,畫畫表示“一半”的意思?誰愿意在黑板上畫畫?
教室里立刻熱鬧了起來,同學們躍躍欲試,有的接過老師手中的粉筆跑到黑板前畫圖、寫字,我認真地看著同學們板書,不一會兒,學生們心中的一半漸漸在黑板上呈現出來:
然后請同學們一一介紹自己的表示方法,并解釋每種方法的含義。
二、認識二分之一( )
師:老師再拿那塊“紙”月餅指名學生從中間畫一條線,表示切成了2份,比一比,兩塊的大小怎么樣?
生:通過重合比較,得出兩塊一樣大。
師:這個小朋友是怎樣分的?
生:平均分(異口同聲)。
師:(把分開的月餅貼在黑板上)問:這個小朋友從中間切開,也就是把這個月餅平均分成了——(生:2份),這樣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怎樣表示呢?
生:在黑板上寫出了
師: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
生: 就是把一個1分成兩份,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師:你在哪里見過,是誰告訴你的?
生:上音樂課的時候,音樂教師說過幾分之幾拍……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意思,你們把手拿出來,我們一起說說看。
在老師的手勢和語言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說:這是一塊月餅,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塊就是二分之一(師追問:誰的二分之一?生:一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師:再說一遍。
師:大家知道了是什么意思,那知道怎么寫,這樣寫所表示的意義嗎?
教師示范,邊寫邊解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月餅平均分成2份,“1”表示這樣的1份。整個數讀作“二分之一”。
師: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知道。
師:老師先告訴大家,是一個數(語詞加重),在數的大家庭里又多了一個新朋友,叫做——(生:分數)。誰的書法好,請把“分數”這兩個字寫在黑板上。
師:我現在要和大家商量商量,剛才你們在黑板上畫的,都表示把這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一半”表示這樣的一份。如果你認為這個分數能表示“一半”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畫的。如果你認為你的表現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很多同學擦掉了自己的表示方法,最后只留下了φ。老師給予保留。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成功在于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教學新理念,“為發展而教”是課堂中最大的“亮點”。
一、巧選素材,啟發學生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終生學習愿望和能力這一理念提出數學課程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的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這也是我們靈活選取現實素材,用“生活化”和“經驗化“的方式呈現數學知識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在本節課中,我在數學選材與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發展學生的數學意識方面下了功夫。課始我巧妙的選取“中秋節分月餅”這一時令性的生活資源,自然地把學生引入了“分數”王國之中。
在認識 時,我又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已認知的“一半”、音樂課中認識的“幾分之幾拍”等
這些感性經驗作為學生認知的生長點,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師生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交流,學生最終很好地認識了分數,并成功地用新的數學知識來描述生活中的事和物。由生活到數學再回到生活,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知識的生產和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及學習效果來看,他們不再對數學感到神秘,不再對新知感到陌生。在應用中,他們感到分數的實用價值,用分數描述事物實在方便。
二、創設機會,發展學生對數學的創造力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他們的數學學習“再創造”過程。它所追求的是這樣的過程: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即:獨立或合作探究,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構建數學的模型。這對學生來說,是對求知的探索與思考,是一種創新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營造這種氣圍,激發學生創造數學。課堂中,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平均分”做擊手動作,充分調動他們對數學的創設能力,單單抓住學生“欲拍而不合”,“單掌切手背”等好玩的動作引出“一半”的概念,把學生創新的欲望完全“吊”出,更重要的是,我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創造、展示、交流。
三、改革教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上面的課中,學生從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出發,用動作、文字、畫畫等來表示分數,提出質疑,進行辯論 ,深入認識和理解分數,用生活現象來認識分數和思考解決問題;仡欉@堂課的成功點在于:1、學會把新知識和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著學習。2、學會在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認識理解知識,并學會舉一反三,有所創新。3、學會傾聽,獨立思考,善于和同伴交流,敢于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求得問題的解決。4、學會應用,能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事物現象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尊重學生,轉變角色。
在本課中,我先是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他們心目中的一半,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在黑板上表示出了許多方法,當引出“1/2”的概念后,我又和學生商量:“如果你認為“1/2”這個分數能表示“一半”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畫的。如果你認為你的表現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多數同學擦掉了,只有幾位沒有擦。我尊重了他們的想法,留著他們慢慢去體會。學生是學習著的人,課堂教學是其學習的最基本構成,其實質首先應是學生生命活力的換發、生命價值不但顯現、生命不斷成長的過程,其過程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沒有把學生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自己高高在上,做著知識的“權威者”,忽視了學生的生命構成,而是轉變了角色,建立起了與學生民主平等、相互依賴的師生關系,在對學生的期待、寬容、尊重中,讓學生學會期待、寬容、尊重、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感悟著做人的道理。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4
[案例]
片斷一
在引入新課階段,師出示一道猜規律題:
師:屏幕上第一行有8塊餅,第二行有4塊餅,你認為這里面可能有什么規律?
生1:每行減少4塊。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師出示第三行的2塊餅
生:它的規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師: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塊。
師:再接下去呢?
生:半塊。
師:你能用手中的圓形折出半塊來嗎?
生折出后
師:怎么表示這半塊餅?
生1:可以用“半塊餅”表示。
生2:可以說“一塊餅的一半”。
生3:可以畫出半塊餅“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塊餅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的概念,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 這個分數表示這塊餅的一半。現在誰能說出 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片斷二
在學生認識了 和 這兩個分數之后,師出示題目:你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出 嗎?
生動手折紙表示后反饋。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師:你還能用手中的各種形狀的紙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其他分數嗎?
生動手操作后反饋
生1:我用正方形紙表示出 。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紙表示出 。
生3:我用圖形表示出 。
生4:我用長方形紙表示 。
生5:我用長方形紙表示 。
……
片斷三
在鞏固練習階段,在進行了基本練習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練習。
在下圖中?處是原圖的幾分之一?
(課件演示,逐步出現,逐步練習)
師:(課件先在1處出現問號),誰能很快說出它是原圖的幾分之一?
生:
師:(課件出示第2處問號),誰又能很快說出它是原圖的幾分之一呢?
生:
師:(課件閃爍演示!)誰能說出問號處是 的幾分之一?
生:
師:(課件閃爍演示。┠氵能說出問號處是 的幾分之一呢?
生:
師:(課件演示出示第3處問號)你能仿照2處問號說出你的想法嗎?
生1:它是原圖的
生2:它是小 的
生3:它是 的
生4:它是 的
。鄯此迹
一、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在本節課中,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愿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后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 、 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如有的學生在折紙時表示出了 這個分數。又如在片斷三中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整體判斷出?所表示的幾分之一等。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