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飲料》教案(精選2篇)
《買飲料》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應用連乘計算的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過程,逐步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作用,進一步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5.培養學生愛校護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材分析〗
在二年級時學生對連乘的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于運用連乘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本節課的原內容是新世紀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買飲料”,在“試一試”中有一道題“估計你們學校大約有學生多少人”,本節課的實際教學內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靈感。備課時我考慮到估計學校約有學生多少人,必須基于學生對學校基本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恰逢我校正在開展“我愛我校”的活動,于是我靈機一動,將教學的具體內容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題材,在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學校的了解,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愛校護校的情感。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湖北省政府機關直屬小學,絕大多數學生來自省委省政府機關干部家庭,家庭環境好。我班學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孩子們思維活躍,常常用他們的聰明和智慧讓我體會到為人師的快樂。但因家庭條件導致的優越感,使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在生活中則體現出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條件不太珍惜。這些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目的以“了解學校”為主線,使學生被熟悉的校園景象所吸引,從而主動地投入到發現數學信息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學習中。)
師:孩子們,你們已經在水果湖一小學習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你們對我們學校都有哪些基本了解?誰愿意說給大家聽一聽?
生1:我們的學校很大。
生2:我知道學校的塑膠跑道長200米。
師:說得真具體。
生3:學校有兩棟教學樓,每棟樓有4層,還有一棟“愛我中華樓”,里面有很多專用教室。
生4:我補充,還有一座乒乓球訓練館和一座游泳館,學校西面是老師的辦公樓。
師:同學們對學校的建筑了解得真清楚,這就是我們的教室所在的北教學樓。(放錄像播放北教學樓情境,鏡頭由遠而近,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北教學樓有4層,每層有5間教室)
師:看了這段錄像,你對北教學樓有了什么具體的了解?
生1:北教學樓有4層。
生2:我數了一下,每層有5個教室。
生3:北教學樓一共有20個教室,我是用乘法算出來的。
……
(教師將學生回答的相關信息板書)
(繼續播放錄像,三(8)班教室, 一位老師說道: “歡迎參觀三(8)班教室,我們的教室里共有56套課桌椅”。)
師:(一邊說一邊板書)假如每個教室都有56套課桌椅,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1:每層樓有多少套課桌椅?
生2:4層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問題“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展示在大屏幕上。)
師:估計一下,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
(評析“了解校園”的教學情境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板書學生對自己班級所在教學樓進行了解所發現的數學信息,啟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目的解決“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的問題要用連乘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一個新知識,對此結果進行估算是給孩子們提出的一個更高的要求,此處選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一方面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和進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交流的機會。)
1.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怎樣估算“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讓每個孩子都有交流的機會。
2.全班交流,請代表說說自己小組的估算方法。
生1:我們組是這樣估算的,一層樓有5個教室,4層樓就有20個教室,我們把每個教室的課桌椅看作50套,20×50=1000,北教學樓的課桌椅一定超過了1000套。
生2:我們組是這樣估計的,一個教室大約60套,10個教室大約就有600套,北教學樓有20個教室,大約有1200套課桌椅。
生3:我補充,比1200少。
生4:北教學樓的課桌椅的套數在1000~1200套之間。
生5:我們的方法不一樣,我們是先估計一層樓大約有60×5=300(套),再用300×4得出4層樓一共大約有1200套課桌椅,不到1200套。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看來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估計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可以先估計一層有多少套,再估算4層有多少套;還可以先算出北教學樓共有多少間教室,再估算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
全班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北教學樓一共有多少套課桌椅”,然后請不同方法的同學介紹自己的算法并闡述理由。
師小結:雖然同學們思考問題的過程各不相同,有的同學列的是分步算式,有的同學是一個綜合算式,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你發現了嗎?
生:都是用連乘的方法。
(評析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給每一個孩子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教師在新的問題出現時,沒有直接灌輸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探索交流、合作學習,這是“以人為本”的表現。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因希望對自己的學校有更深入的了解,熱情很高。值得提出的是,教師在學生全班交流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方法的共同之處,增進了學生深層的思考,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三)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目的緊密聯系學校實際,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進一步拓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感受幸福舒適的學習條件來之不易,感受學校對自己的關懷,對學生進行愛校護校的品德教育。)
1.課桌椅問題。
師:一棟教學樓就要準備一千多套課桌椅。同學們想過沒有“學校為我們準備舒適的課桌椅要花多少錢呢?”(繼續播放錄像,將近鏡頭指向桌上亂涂亂刻的痕跡。)
師:這是我們三年級某些同學的“作品”,你們看了有什么想法?
生1:這是不良行為。
生2:這是不愛護學校財產的行為。
生3:我們發現這種行為要阻止他。
……
師:可能有的同學會想,我家的桌子比這高檔多了,這種桌椅還值得珍惜?我們一起來算一筆賬吧!
(電腦顯示:我們班有9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有6套課桌椅。如果配一套課桌椅要138元,你能算出我們班的課桌椅共花了多少錢?)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組織集體訂正(其中部分學生先算全班共有54套課桌椅,再算全班的課桌椅共要花多少錢時138×54不會計算,老師請這部分同學將這一算式存入問題銀行)。
師:配備一個班的課桌椅就要7452元錢,那全年級8個班呢?全校呢?那該要花多少錢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同學們,現在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2.打字問題。
師:今年學校為我們開設了電腦課,小明可是個電腦迷,他經常練習電腦打字(電腦顯示教材第37頁第二題“小明每分大約打41個字,(1)小明5分能打多少個字?(2)一篇稿件325個字,5分后還剩多少個字?(3)再打3分,能打完這篇稿件嗎?”)。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組織集體訂正。
3.估計學校大約有學生多少人。
師:現在你們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多幸福啊。每個星期一,我們全校同學都要聚集在塑膠操場舉行升旗儀式。(錄像播放遠近鏡頭交替,讓學生看清每塊一個年級,每個年級8個班,有6個年級。)
師:你能估計我們學校大約有多少名學生嗎?
生1:我們不知道每個班有多少人?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怎么辦呢?
生2:可以根據我們班的人數來估計。
師:這個建議不錯。下面我們分小組估算我們學校大約有多少名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再組織匯報。
生1:1個班大約有60人,1個年級8個班大約有480人,6個年級大約有3000名同學。
生2:我們是先算出全校6個年級有48個班,再按每班60人估算全校大約有3000名同學。
生3:我們是按每班50人估計的,全校大約有50個班,那么全校大約有2500名同學。
生4:1個班大約50人,2個班大約100人。48里面有24個2個班,一共大約有2400人。
生5:學校的人數可能在2500人左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估計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但盡可能地準確一點,要不估算結果會和實際數目相差太大。
(評析教師在前兩部分對校本課程資源素材的挖掘和利用起到了激趣和激智的作用,這一環節則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升華。“課桌椅問題”“打字問題”和“估計學校大約有學生多少人”均源于校園生活又與本課的教學目標緊密相扣,“愛護學校財產”“珍惜幸福的學習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教育目標都蘊涵在這一個個數學問題之中。“潤物細無聲”正是校本課程資源利用起到的特殊效果。)
(四)回顧與總結
(目的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師:同學們,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怎樣估計學校有多少同學了。
生2:我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了。
生3:我知道了學校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花了好多錢,我們要愛護學校財產。
生4:學校這么多同學,如果上下樓瞎瘋瞎跑該多危險呀!
生5:要靠右行。
生6:我對我們學校了解更多了。
……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和解決同一個問題,并且對我們的學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學校正在開展“我愛我校”的活動,下課后大家可以從其他更多的方面了解學校,再結合今天數學課上了解的信息,想想我們應該怎樣去愛校護校呢?
(在學校全貌的錄像中全課結束)
(評析這個過程應是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點睛”之處。學生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下對自己在數學學習及情感和品德教育方面的收獲進行了全面的回顧,但教師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利用“學校正在開展‘我愛我校’的活動,下課后大家可以從其他更多的方面了解學校,再結合今天數學課上了解的信息,想想我們應該怎樣去愛校護校呢?”這樣一個問題將數學課的教育目標進一步延伸,值得肯定。)
〖教學反思〗
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事件。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將所有構成教學的事件稱為教學事件――一個個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展開過程,其作用是幫助或支持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獲得和保持。構成教學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作為一名課改實驗教師,應樹立強烈的課程意識,才能在班級教學這塊陣地上實現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課程因素的整合。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應該是一名課程開發者和建設者。最近,我所在的學校正在開展開發“校本課程”的研究,根據我校實際,我在數學課教學中對我校“校本課程資源” 的挖掘和利用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和探索。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正是基于這一動機。
1.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以“了解學校”為主線,一開始學生就被熟悉的校園景象所吸引,從而主動地投入到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學習中,學生經歷的是一個主動的探索學習過程,整個學習過程興趣盎然。這種主動性和興趣源于何處?源于一個個小主人迫切希望對自己的學校了解得更多,“一棟教學樓有多少名同學?”“配備一個班的課桌椅需要多少錢”“學校大約有多少名同學?”等。“估計你校大約有學生多少人”這個問題在教材中獨立呈現,對剛上三年級不久的孩子們顯得生硬而突然。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觀看每周升旗儀式的錄像,喚起了他們熟悉的記憶,聯系數學課堂學習經驗――尋找數學信息,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問題,在觀察、思考、交流的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得到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提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增強和豐富學生的體驗。
教學的過程是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課程開發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圍繞課程目標實現的。
(1)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本課中的數學問題全部來自學生熟悉的周圍世界之一――校園生活。如:“教室有幾間”“學生有多少”等,都是學生每天接觸但卻不明確的問題。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整節課因為校本教學資源的利用富有濃烈的生活味,學生在熟悉親切的氛圍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極大限度地促進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知識技能的協調發展。
(2)體驗數學思考的多樣性,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的內容必然促使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中進行交流。本課為實現這一目的,針對具體情況設置了兩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合作與全班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了解遠比從教科書中來得深刻。
3.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促進數學與其他科目的整合。
現今是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對知識的渴求與以往大不相同,在教學中有機實行課程整合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我校的學生因家庭環境優越,不明白愛護公物的道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設計了“配備一個教室的課桌椅需要多少錢”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一數學問題體會積少成多、以小見大的道理;同樣,學生通過估算“學校一共有多少學生”發現在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秩序,否則會造成安全隱患,與人不便、與己不利。“了解學校”這一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通過對學校的進一步了解,愛校護校的情感油然而生。從單純的學科角度看,這也許有點偏題了,然而學習是為了使生活更美好,正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題材,讓學生主動受到了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效的德育教育。學生在這樣的校本數學題材學習中,愛校之情得以升華。
本課教學中,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局限于教師單方面的引導。如何促使學生去主動發現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來學習數學,這是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案例點評〗
本案例的設計者用敏銳的目光捕捉校園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對教材知識進行了教學重組與整合,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知識激活并予以擴展延伸。教學中,學生因希望對自己的學校有更深入的了解,學習熱情很高,他們在小組合作時積極從不同角度探索和解決問題,將枯燥的學習內容變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學習需求,整個教與學的過程既有學生熱情的情感投入,又有深層次的數學思考。這樣呈現出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才是受學生歡迎的課堂。
教師的眼光已不只局限在數學知識上,更注重學生的發展、情感的體驗,更注重學生的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悟校園的美,在熟悉的校園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在合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已經開始嘗試,將數學學科知識與學校開展的活動,以及校本課程的研究有機結合,建議繼續結合本校的課程開發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色,帶領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新的學習之中。這是很有價值的嘗試。
《買飲料》教案 篇2
學習內容:教材p 36 買飲料
學習目的:1、理解并掌握連乘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通過合作、交流,體驗估算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新校的體育場已經開始啟用了,學校準備召開一次運動會。運動場上老師已經給同學們準備了飲料。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數學問題。
出示“買飲料”掛圖。
理解圖意,引導學生思考“大約花了多少錢?”這個問題。
2、引導估算。
(1)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內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師巡視,了解各小組在交流中出現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指名口答估算過程及結果,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估算方法:
①把24聽看成25聽,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夠了;
②把24聽看成20聽,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飲料大約70元,兩箱飲料大約140元;
④一箱飲料超過60元,兩箱飲料超過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學生可能還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交流時,注意引導學生解釋各自估算的過程。
3、引導精算。
教師把情境中的問題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全班交流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學生在交流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 24×3×2 ③ 3×(2×24) ④ 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
⑤ 24×2=48(元),48×3=144(元)
……
學生可能還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做課本第36頁“試一試”中的1、2題。
1、第1題。
讓學生獨立計算,再指名板書,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2、第2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鼓勵學生從各種不同的途徑進行估算,并要求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
學生可能用以下方法進行估算:
①根據一個班的人數和班級數,估計全校總人數;
②根據一個年級的人數和年級數,估計全校總人數;
③根據做早操時隊列的有關數據,估計全校總人數。
學生可能還有其他的估計方法,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會出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算法)教師要及時地加以指導。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用了估算和精算兩種方法解決連乘問題,(板書課題:連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善于應用這兩種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