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加和減》教材分析(精選2篇)
第四單元《加和減》教材分析 篇1
本單元主要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不超過100),解決與"倍"或"差"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在練習中還有需要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以及相應的減法.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學,再安排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這樣,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能經常運用學到的口算,既便于解決實際問題,又鞏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個編寫特點.
(1) 鼓勵學生獨立計算,倡導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和不超過100)與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口算,還掌握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這些都是學習本單元口算的重要基礎.教材考慮到學習資源比較豐富,第39頁與第41頁的例題都讓學生先計算,再把自己是怎樣算的在小組里相互說說.
學生的計算思路必定是多樣的.這和被激活的舊知識有關,也和學生的思維習慣,個性特點有關.如44+25的計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學生中還可能出現其他算法,無論哪種算法,在本質上的共同點都是把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題轉化成若干道連續的,已經掌握的,比較容易的口算題.教學最關注的是學生轉化過程中對數的分解與組合的合理性,思維活動的連貫性,靈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選用最適合自己的那種方法.
(2) 組織對比,區分進位與不進位,退位與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確率,又為估計打基礎.
教材先教學加法口算,再教學減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用題組的形式結合起來教學,有利于學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點和具體處理上的不同點.同樣,在減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減和退位減作出類似的教學安排.為此,教材在兩道例題里分別組織學生進行進位加與不進位加的對比,退位減與不退位減的對比.由于學生的算法多樣,所以這里的比較應是同一種計算思路和具體方法的比較,是每一名學生自主進行的比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較.僅以上面的思路一為例:
相同點——兩道題都分別算幾十加幾十與幾加幾,再把兩個結果合起來.
不同點——由于前一道題里的幾加幾結果不滿10,后一道題里的幾加幾結果超過10,所以前一道題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幾十加幾,后一道題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幾十加十幾,兩道例題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題都預設了可進行比較的空間.如,25+44=69,25+49=74,兩道題都是25加四十幾,為什么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幾呢 57-32與57-39都是57減三十幾,為什么差分別是二十幾和十幾呢 這些對比能引起學生對進位與退位的注意,能有效減少口算的錯誤.同時,這些對比還為估算作了充分準備.
(3) 帶出得數是一千幾百的整百數加法口算和相應的減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學生已經學會口算不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整千數加整千數,需要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還沒有出現.教材第40頁第4題安排了得數是一千幾百的整百數加法口算.
二年級(下冊)教材曾經從一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帶出整十數加整十數(進位),如6+8=14,60+80= 本單元教材又從整十數加整十數(進位)帶出整百數加整百數(進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舊帶新,不僅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新知識,還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實現遷移.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整理知識結構,學生算一算,比一比這樣的題組5+9=14,50+90= ,500+900= ,會從中想到許多,得到許多.
第42頁第4題用類似的方法帶出了一千幾百減幾百的退位減法口算.教學以后如果把幾百加幾百和一千幾百減幾百進行綜合練習,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學生的計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維能更加靈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4) 加強估計.
結合口算教學,教材從兩方面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一是估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得數是幾十多,從而學會估算的方法.如第40頁第5題與第42頁第5題.學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確地區分進位與不進位,退位與不退位,完成這些估算不會有困難.二是解決實際問題時進行估計,如第40頁第6題.從熊貓館到老虎館有三條路,很明顯中間那條路最近,滲透了兩點之間直線路程最短.比較小明從猴山到蛇館,小紅從猴山到孔雀園,誰走的路近 內涵就更豐富了.小明從猴山到蛇館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過老虎館,即44+42;另一條是經過熊貓館,即35+54,這兩條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紅從猴山到孔雀園也有兩條路可以走,分別是44+52和35+38,后一條路只要走七十多米.顯然小紅走的路比小明近.第42頁第6題通過估計可以發現足球價錢最貴.
2解決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材有兩個編寫特點.
(1) 利用線段圖啟示算法,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43頁例題求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常見解法有兩種.教材不是把兩種解法展示給學生看,而是引導他們在畫線段圖的過程中體會數量間的聯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教材引領學生逐步學會運用線段圖.根據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已經畫了一條線段表示褲子價錢為28元,并用挑戰性問題"你能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嗎"激發學生繼續畫線段圖的興趣.多數學生能夠從"倍"的意義出發,畫出與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同樣長的三段來表示上衣的價錢.預計學生會有兩種畫法.
這種線段圖清楚地表達出一套衣服的價錢是4個28元.學生借助線段圖思考自己的解題方法,教材及時組織學生交流,理解各種解法,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線段圖是形象地顯示數量關系的方式,學生畫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也允許是多樣的.教材在這里倡導策略的多樣性,不是要求學生一題多解.
"想想做做"第1題用圖表達了紅線條的長度是藍線條的4倍,幫助學生鞏固對線段圖的理解.
(2) 舉一反三,讓學生解決一些變式問題,組建認識結構.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設計了許多變化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例題中學到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靈活地解決問題.從例題到"想想做做"的變化線索是:"幾倍"求和的實際問題"幾倍"求相差的實際問題"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
① "試一試"是例題的延續,從求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是問題變式.問題雖然不同,但求總和與求相差數在思路與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
② "想想做做"第2,3題是從"幾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過渡.第2題用線段圖呈現"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從圖中得到解法的啟示.第3題用表格呈現的連續兩問,學生從中體會在求"合計"之前必須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數.
③ "想想做做"第6~9題解決"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以及本單元教學的實際問題的綜合練習.從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數是多少.雖然條件變了,解題思路仍然是一致的.
這部分教材以例題的思想方法為基礎,在"變"中有"不變",在"不變"中有"變",既突出了解題思路主線,又培養學生靈活面對具體情況的能力.
3練習五的編寫特點.
(1) 整理口算思路,重視口算練習.
第1題把本單元教學的口算比一比,其中三組題分別是不進位與進位,不退位與退位,加法與減法的比較.在這些比較中,既有知識內容,也有思考方法,還有學習習慣.第2題給教學提供了大量訓練內容,創造高效率的訓練方法,以激起學生的練習興趣.第4題是加,減口算綜合練習,把例題和"想想做做"中教學的口算結合起來,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口算狀況的一次機會.在教學這道題時,要注意學生是不是都能算對,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過高.
(2) 加強估算.
第3題中的上下兩道為一組,同組兩題中的數是精心設計的.在一組加法題中有一個加數相同,另一個加數不同;有一道題不進位,另一道題進位.在一組減法題中或是減數相同,或是被減數相同,也有不退位與退位的比較.題目要求估計哪些題的得數比50小,哪些題的得數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時把得數分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第10題結合估計滲透一些運算規律,教學時不僅要學生選用適宜的關系符號,還應讓他們說說是怎樣想的.通過思考和交流,學生能初步體會各題里隱含的運算規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估計一下"不是估算出結果,而是對式子的整體感知.如70-32○70-23,兩個式子的被減數都是70,減數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
(3) 開放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能力.
第5題和第12題給學生的條件信息較多,但沒有提出具體問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解決自己想到的問題.這些題把培養學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實到了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里,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第5題以提出一步計算問題為宜,并口算出結果.第12題要鼓勵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
第13題是答案開放的題,在回答第一問時只要看哪兩種體育用品的價錢和小于100,可以通過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斷.這題的答案很多,教學時不必求全,但要讓學生體會到解題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樣.
第四單元《加和減》教材分析 篇2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4單元39頁——42頁。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加和減。
2、通過對題組的口算,進行比較,發現、總結規律。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運用規律熟練地進行口算。
4、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加、減口算,發現規律、運用規律。
教學難點:把總結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軟件出示) 童童鞋53元 帽子16元 衣服38元師:“如果請你選擇其中的兩件東西,你會選哪兩樣?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提問,師分加、減兩類板書。
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師:“請你列算式解答這幾個問題。” 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 ③童鞋比帽子貴多少元? 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 ④衣服比帽子貴多少元? 53+16=69(元) 53-16=37(元) 53+38=91(元) 38-16=22(元)
2、學生活動,說一說。師:“現在,分組說一說你是怎么口算的?”
小結:我們在口算時,要從個位算起。加法注意進位加;減法注意退位減。
3、學生活動,比較。師:“比較兩組口算題,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輕輕地告訴你的同桌。”
小結:第一組的加法題,相同的是,有一個相同的加數;不同的是,進位加和不進位加;第二組的減法題,相同的是,減數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減和不退位減。
4、口算練習。 ① 32+57 ② 26+13 ③ 57-32 ④ 48-15 38+57 26+43 57-39 48-29 師:“通過口算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加法題,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變大,和也跟著變大;另一個加數小了,和也就小了。師:“通過口算第三組和第四組減法題,你又有什么發現嗎?” 小結:被減數不變,減數大的,差反而小。師:“你會學著題組自己寫出類似的一組加法或減法題嗎?” 生寫題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數是幾十多。 38+32 45+12 85-62 51-37 38+38 49+12 85-68 51-13 師:“你們是怎么估算的?”
6、解決問題。大同小學三年級男、女生人數統計如下: 三甲 三乙 三丙男生(人) 3 6 3 8 2 9 女生(人) 2 5 3 2 2 6 師:“請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口頭解答。”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加和減,你能把這些知識進行一次總結嗎?”
《加和減》教學反思
1、關于學生。
《加和減》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本冊教材中,我所領會的編者的意圖是:在通過口算的過程中,找出規律。所以,這節課的重點轉移到口算找規律。當學生說出規律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學著寫出類似的題組,這個層次的安排,對于學生來講,既是鞏固新知識,又是提高他們能力的練習,學生顯得非常感興趣。
2、關于教材。
本冊教材中安排的這個內容是非常合適的。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口算基礎上,正好到了發現規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減的單元后,專門編排一課時找加、減規律的題目,訓練學生的思維。
3、關于教學。
在例題教學中,以解決實際問題著手,讓學生選購童衣、童帽、童鞋。教師要求,只能選擇兩樣東西,讓學生自由搭配,提出問題。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減法的問題,再列出兩組共4個算式。從而,通過口算,引出算法,總結歸納,強調從個位算起。 在練習時,也是用題組的形式出現,發現規律;再進行估算練習。學生對加、減法掌握得比較好,規律也發現得相當到位,運用恰當。知識口算的速度比較慢,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