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認識》教案(精選2篇)
《克的認識》教案 篇1
“千克、克”的認識(第五冊第三單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天平、稱的物品(鹽兩包、蜜棗一包、五個共約重一千克的蘋果、李子一個、學生奶五瓶、一角硬幣一個、一瓶500ml的水、鉛筆一枝、《新華字典》一本、花生米約50顆,雞蛋一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一包蜜棗和一包鹽,哪一樣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有重)
那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
明確:可以用秤來稱,也可以看物體包裝袋上的凈重量。
三、介紹秤和常用的質量單位:
同學們說一說,你曾經見過哪些秤?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先讓學生說,再投影。(臺秤、電子秤、天平、磅秤、彈簧秤、桿秤等)
明確:在生活中,稱一般的物體有多重,我們常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作單位。(板書課題: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認識“千克”
1、掂一掂兩包鹽。
2、你知道有多重嗎?我們來稱一稱。(放在臺秤上)
你會看嗎?指針指著數字“1”表示什么?單位呢?(表盤上標著:kg)
明確:兩包鹽約重1千克,“千克”國際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兩包鹽,感受1千克,邊掂邊說“兩包鹽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計1千克有幾個蘋果?
2、掂一掂,比較這一袋蘋果(5個)和剛才的兩包鹽,誰重?
先猜再稱。明確:通常這么大的蘋果,5個大約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個李子比一個蘋果重還是比蘋果輕?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個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測,即要有根據)
明確:一個李子比一蘋果輕,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數量比5個蘋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體?
例如:兩包鹽、五個蘋果、五瓶學生奶、兩瓶水等等。
5、思考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明確: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樣重。
六、認識“克”
1、那老師現在稱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幣(放在臺秤上)。咦,怎么沒臺秤反應?(太輕了)
用什么秤?明確: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當指針指著中間紅色的刻度,就說明兩邊平衡了。
2、那我把硬幣放在左邊,右邊放砝碼,因為怕砝碼被氧化,我們要求用小鑷子夾(說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們挑砝碼時該挑大的還是小的?(小的)
根據一角硬幣的重量,選擇適當的砝碼。(教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
3、放最小的10g砝碼也太重了,怎么辦?用游標。(指導如何看游標)
明確:約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輕得多的物體,我們常用“克”作單位,國際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體和1克的物體質量差距甚大。
5、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回頭看兩包鹽重多少?(1千克)那我們再來看看一包鹽的凈重量——500g,那也就是說:
500+500=1000(g) 1000g=1kg
剛才我們稱了大約5個蘋果1000克,那一個蘋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確: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學生奶也約重200g。
七、分小組動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計,再稱一稱。(填表格)強調:填好單位!
物體蜜棗一瓶水鉛筆字典花生米約50顆雞蛋估計重量 稱的結果
八、鞏固練習:(口答)填單位。
一枚一角硬幣重約1( ),一枝鉛筆重約10( ),
一枚回型針重約2( ),2個蘋果重約400( ),
一個西瓜重約4( ),一頭大肥豬重約200( )。
九、小結: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跟同學們分享一下,你都學到了些什么?
《克的認識》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3—3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親身感受1克的實際重量,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2.知道克與千克的關系,知道稱比較輕的物品時要用克作單位.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導入:我們知道生活中有的物體很重,有的物體很輕.我們稱比較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作單位,那么稱比較輕的物體時,又要用什么作單位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單位——克.(板書課題:克的認識)
提問:關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 你想進一步知道些什么
二,實踐新知
認識克
活動一:初步了解克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帶來的各種食品,在包裝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與克有關的信息 (學生觀察并匯報)
小結:從這些包裝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書:克g).這些包裝袋上都標有具體的克數.等等.
活動二:感知1克有多重
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幣大約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大約有1克重.(學生舉例)
小結:通過用手掂一掂2分硬幣,我們感覺1克的重量是比較輕的.
提問: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
認識天平
(出示一枚回形針)
提問:這一枚回形針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辦法知道 (掂一掂,稱一稱)
追問:你覺得用什么樣的秤來稱比較合適 為什么 (學生議論)
(出示天平)
介紹:天平是一種教精密的秤,我們常用天平來稱比較輕的物體.正確使用天平稱物品重量的方法是:
第一步,把要稱的物品放在天平右邊的托盤里.教師在左邊的托盤里放10克黃豆,先讓學生猜猜這些黃豆重多少克
第二步,把砝碼放在天平右邊的托盤里.教師在托盤上先放不到10g的砝碼,再放10g砝碼.
第三步,當托盤里的物品和砝碼同樣重時,天平的指針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這是砝碼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提問:這些黃豆重多少克
(出示砝碼)
提問:用天平稱物品時需要用砝碼.看看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呢
學生分組用天平稱一枚回形針,一枚2分硬幣,一根羽毛,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帶來的小物品.
討論:通過天平稱這幾樣東西,你有什么發現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輕,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
3,感受幾克的質量
談話:(抓前面稱過的10克黃豆)同學們猜一猜10克重的黃豆有多少粒呢 想不想自己稱出10克重的黃豆
(學生分組活動)
(1)用天平稱出10克重的黃豆,數一數大約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黃豆放在手里掂一掂.
(2)用天平稱出一塊糖有多少克
(3)用臺秤稱出一個蘋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
討論:通過稱這幾樣東西,你發現了什么
得出10克重的黃豆有幾十粒,一塊糖約重10克,一個蘋果約重150克,一個哈密瓜約重2000克,這些都說明1克的質量很輕.
體會克與千克的關系
(1) 分別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幣掂一掂,感覺有什么不同
(2)說說:稱物品的重量時,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 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
(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4)驗證:先推算"一袋鹽重500克,2袋鹽重多少克",后把這兩袋鹽放在臺秤上稱一稱,看看是幾千克,從而得出結論:1千克等于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
小結:通過驗證,我們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平時在稱較輕的物品時就用克作單位,而稱較重的物品時就用千克作單位.
三,鞏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一題.
(1)讓學生觀察圖,說出圖中的物品各有多重.
(2)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食品包裝袋,說說他們各重多少克
2,"想想做做"第二題.
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紙,卷筆刀削出的一片鉛筆木屑比1克重還是輕.
3,"想想做做"第3題.(填在課本上)
4,"想想做做"第4題.
(1)觀察圖,說說這兩幅圖的意思.
(2)怎樣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3)先估計自己帶的杯子能裝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樣子稱一稱.
5,填空:(補充練習)
(1)一枚2分硬幣重1克,5枚2分硬幣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四,總結延伸
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1克和1千克有什么關系 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 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
延伸:課后請大家稱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數學書等,看看它們大約各重多少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