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案例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以人物對話為主線,既寫出了列寧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又寫了小男孩心理認識過程。人物的內心活動外化為語言,二者相互交錯,推動情節發展,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本課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為什么說小男孩是一個誠實的孩子,體會列寧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及小男孩的心理認識過程。
教學片段一:
師:灰雀是那么的活潑可愛,以至于列寧“非常喜愛”,請同學們放開聲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劃出列寧喜愛灰雀的詞句并說明你的理解。
生:“它們在枝頭……喜愛”是寫列寧非常喜愛灰雀的句子。因為“歡蹦亂跳”一詞寫出了灰雀的可愛。
生:“列寧每次……谷!北砻髁袑幏浅O矏刍胰!懊看巍家北砻髁袑幹灰叩桨讟鍢湎拢蜁催@三只灰雀。列寧經常給灰雀帶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愛灰雀。
生:“在他周圍……找到”一句中通過“找遍”一詞可以看出列寧喜愛灰雀。因為列寧很細心地找灰雀。
師:同學們說的真有道理!此時此刻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去哪兒了?
生:被小男孩逮住了。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找出有關詞句并加以說明。
生:“男孩說……沒看見”這句話中小男孩說了兩次“沒看見”,還結結巴巴的。我覺得他心虛。
生:“那個男孩……不敢講”這句話告訴我們小男孩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兒了,而他又不敢講,說明灰雀肯定是被他逮住了。
生:“男孩看看列寧……活著”這句話里,“會飛回來的”用了兩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說話非?隙āKM袑幉槐卦贀。
生:“它一定會飛回來的”一句是小男孩堅定地說。說明小男孩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
生: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回來了,而他卻不好意思地低著頭。我想,是小男孩在為自己逮灰雀的事而感到后悔。
師:你們可真細心![出示小黑板]說一說小男孩在說下面的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不能讓他知道是我捉了灰雀,可老師教育我不應該說謊話,怎么辦?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應該告訴他灰雀還活著,別讓他太擔心了。
生:小男孩心里想:灰雀會想它的朋友的,我還是把它放回來,讓它們一起自由自在地飛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一個人占有灰雀,太自私了!我一定要把它放回來。
師:雖然小男孩逮了灰雀,但小男孩實際上也是“非常喜愛”灰雀的。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其他同學有疑問可以提出來。
生:為什么文中說列寧已經知道小男孩是誠實的?
生:小男孩放回灰雀,有錯就改,是誠實的孩子。
師: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內容?
生: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么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呢?
師:你們想想為什么?(生讀書思考)
生:列寧不愿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
生:列寧怕小男孩難堪。
生: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
師:列寧是用自己愛灰雀的言行慢慢地感化小男孩,使小男孩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其實,列寧雖然愛灰雀,但更愛小男孩。
教后反思:
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我憑著敏銳的教學洞察力,巧妙地借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及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學習的重點,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其次,本節課教學拓展了學生的心理空間,發揮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學生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注重及時地進行點撥與指導。同時,我善于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