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教學反思 多篇
開學初教研組的幾個教師在一起分課的時候,一位教師就苦苦哀求不要分到《花鐘》這一課,從那一時刻起,這一課的影響或多或少的在我的腦海中閃現.眨眼工夫,我該上這一課了.拿起課本,翻了又翻,提起教參看了又看,也沒什么特別之處,但它畢竟是處在第四單元的第一個位置上,故它的教法及學法對以后幾課的學習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于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它又有特別之處,一是通過這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不同的表達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言感悟能力,并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遷移應用。還要通過這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基于這兩個目標,我在教學記設計上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連夜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但由于三年級孩子年齡太小,自己又力求想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在提問當中,學生很難理解教師的意圖,竟不知如何回答,如我問的一個問題是“在讀課文中,你還有哪些發現,跟大家交流交流。”這句話完全是為了體現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提出來的,但學生卻很茫然。在評課的時候,侯會玲老師提出了若用填空開形式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很快會找出來了。這就說明了,自己在選擇教法上對學生考慮的還不夠,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故成了教學中的遺憾。這樣一來,后邊的兩個自然段學習起來就比較緊張,以致于沒有時間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幫助下,擴充教學資源。如第一自然段學完后可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花開跟時間有關系(添鍋花、白日葵等),這些都沒有讓學生進行交流,沒有把教學資源擴展開去。
但新課標所倡導的三維目標,在這節課的體現自認為做得還是不錯的,以后在備課當中要揚長避短,向理想的課堂邁進。
課堂可以如此輕松——《花鐘》教學反思
今天是家長開放日,我準備上《花鐘》這一課,課前,細細地拜讀特級老師盧雁紅的賞析,得到很多啟發,吸取了她里面好的教法。這一課,我打破了平時的上課順序,一開始就從讀課文,理解課文開始。
一、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輕松導入,出奇制勝。
我出示課件里的花鐘,問:“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花鐘?”叫了幾個同學回答,都只是說出了花鐘的某一個特點。然后就讓學生打開課文,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當他們讀完并且能看著課件準確說出花鐘的特點,我就朝向家長:“各位家長明白了嗎?”家長們個個豁然開朗,點頭示意,而孩子們也個個露出了笑臉。我想這樣利用和重組來自聽課家長的資源。這一出奇制勝的開頭,不僅馬上把聽課家長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激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欲望。能夠幫助在座的家長解難這可是學生最樂意做的事,也是學生感興趣的事,更是學生引以為自豪的事。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我試圖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當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
二 、課堂大花鐘,鮮花朵朵,爭奇斗艷。
師: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請挑其中一句,反復朗讀,想象一下這花的樣子?
生:“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牽牛花還真像個調皮可愛的小男孩兒。
師:(滿臉笑容)你也來吹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