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教學案例與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學案例與反思
《玩出了名堂》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三篇課文,課文圍繞“在科學界,許多偉大的發明往往是在玩耍中產生的”這一主題,告訴學生列文虎克在玩中不斷思考,積極探索發明了顯微鏡,并發現了微生物世界這一事例。讓孩子們明確只要擁有求知與渴望,善于觀察和思考,其實玩耍也能玩出名堂。
案例:
一、談話導入
1、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么?爸爸媽媽是怎么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
2、學生交流。
3、玩耍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課件出示這句話,請學生讀)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并讀題)
4、學生讀題,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如:
⑴ 什么是“名堂”?
⑵ 誰玩出了名堂?
、恰∷娴氖鞘裁矗
、取≡趺赐娴?
⑸ 他玩出什么名堂?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⑴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遇到生字新詞、多音字多讀幾遍。
⑵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而此時,有一個學生正在玩他新買來的文具盒。我走過去,問他讀會了沒有。他回答:“玩耍也能玩出名堂,那我們還需要讀書嗎?”)
(如果這時候停下來對那個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不但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而且令這些抱有同樣觀點的學生找不到自己正確的立場,對文本或對教師產生懷疑情緒。但他這種錯誤的想法必須給予糾正,應該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文本價值觀。于是我這樣做:)
2、檢查自學情況。
同學們,列文虎克在玩中玩出了大名堂。我們有位同學認為:玩耍也能玩出名堂,不用讀書了。所以,老師要來考考那些“玩出名堂”的人。
(也有幾個學生大膽舉手,但生字卻不能正確讀出)
3、質疑,解惑。為什么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而我們在課堂上玩的人卻連生 字都不會念呢?列文虎克到底是怎樣玩的?
三、精讀課文,領悟玩法
(略)
反思:
教學結束,我很高興自己并沒有忽略這次生成教學的機會。同時,它讓我也重新思考了文章所包含的深刻蘊意。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極富變化的動態生成的系統。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生成狀態的不同,教師必須要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及時進行即興預設抓住來自現場生成的動態資源,使課堂大放異彩。
《玩出了名堂》教學案例
師: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呢?自由讀課文找一找,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1: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把一片放大鏡固定,讓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