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案例
1、教師不可小看學生,他們往往蘊藏著創造性的念頭,關鍵是看教師如何激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在爭辯中、在傾聽中、在思維的碰撞中,閃現創新的火花,并循循善誘,成為豐富燦爛的一章。
2、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人文性滲透在語文教學當中,這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只要教師飽含激情地面對每一節課,面對每一個孩子,才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景,誘發他們去體會、去感受、去交流、去思考、去創新……而學生一旦無法進入課文情景,所有美好的愿望、理論,只會泛泛地飄在空中,無法落到實處。借用一句話說:“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是兩種境界。
3、要看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原則,在重視提問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廣度。一節課設計的問題太多,會造成“滿堂問”,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會流于表面化,概念化。問題的提出,要恰到好處,要給學生一種懸念,能調動起絕大多數學生的神經細胞,熱情地投入到思考過程。評價學生的回答結果,不能唯標準答案是問,而束縛了學生手腳。教師應以多員化的標準,開放的姿態,去面對學生的“一問多答”,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贊賞,少一份指責。相信,學生的思維會逐漸活躍起來。
要看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原則,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把一篇完整的課文,人為地支解成若干互不相連的知識點。因為語文課不是解剖課,它不需要教師約俎代庖,用手術刀去分割、肢解,把原本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弄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從而索然無味。在語文教學中,不是為了教知識點而去教,即使有時詳細地分析,細致地講解,也是出于對一篇課文整體的把握。放是為了收,而非一放則聽之任之,那么,則永遠無法進入語文學習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