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一、讀為主線,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
在課堂中,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不要走過場,要變換形式,把學生的齊讀、自由讀、選擇讀、合作讀、教師的范讀有機地結合起來。讀為主線,并不是簡單地認為讀的次數多,時間長就可以了。漫無目的地、重復地、機械地讀,再多也不會有好的效果。要正確對待讀與理解、讀與感悟、讀與思考、讀與提問、讀與講解的關系。我們要讓學生在讀中悟文、讀中悟形、讀中悟情,讓學生真正感受文中的語言之美。
二、讀為主線,必須強調誦讀
學習語言的第一要旨就是讀。首先,語言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對語言的記憶,首要是語音的記憶,毫無疑問,只有誦讀才能形成這種記憶。其次,誦讀是語感形成的重要途徑。江蘇的王培遠先生指出,“語感的形成包括兩個層面的自動化:一是意識活動的自動化,即心有所思,不必著意就能遣詞造句,組織表達;二是發音器官筋骨活動的自動化,表達的意念一經形成,口舌即能付諸實現,達到心口雙暢。”在反復的誦讀中,書聲瑯瑯,語感自然就形成了。
誦讀的另一作用就是讀中求悟。學生在誦讀中切以體察,在語言積累的同時,課文中的美詞佳句自然也“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語言了。通過誦讀,學生以讀通情,以讀傳情,以讀激qing,體會作者謀篇布局的構思,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者洋溢在作品中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感情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啟迪。
《燕子》一文中,寫春天的美景“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描述文筆極為優美,極富藝術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沒有過多地分析修辭手法,用詞的準確,構思的精巧,而是讓學生細細地品讀,反復吟誦,在誦讀中自然感受柳的“柔”、草的“青”、葉的“綠”、燕子的“活潑”,品悟到了春天的美以及作者所表達的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這樣的讀,學生初讀感受有形,細讀感受有情,精讀感受有境,語言能力自然得到了發展。
讀為主線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讀中知內容、理層次、解含義,在讀中聯生活、品佳句、啟才思,在讀中顯情態、學交際、練口才,在讀中悟情感、明善惡、冶情操。
【點評】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它貫徹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教學基本觀點。老師始終將“讀”貫穿全課,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一開始,老師就創設美的情景,激起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學生初讀課文,大致了解文章內容之后,又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細細品讀,反復吟誦。在誦讀中,學生感受到了燕子的活潑可愛,春天的光彩奪目。在誦讀中,學生的感情得到了升華,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王褚鄉中心小學教導處主任 趙增玉〕
【自我評價】
本節課一開始就創設富有美感的情景:當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時候,有一種美麗可愛的小鳥從南方飛回來,加入這春天的盛會,你們知道是什么鳥嗎?學生回答后,老師再美美地描述一下燕子的形象,利用學生對燕子形象的回憶,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老師再讓學生以讀為本,深入地理解課文。這節課從學生感知、感悟到體會、理解,都堅持充分地讀,學生在品讀中欣賞優美的詞句,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讀中增強語感,積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