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還給學生——《亡羊補牢》教學案例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在“海燕杯”教學研討活動中,曾經先后幾次教學寓言《亡羊補牢》,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所獲得的教學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描述】
案例一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寓言就是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回答后,逐個自然段學習。
每個自然段教師都根據寓言的內容設計了幾個問題,學生一邊讀文一邊在書中尋找答案,在一問一答中理解寓言的內容。
“那么,‘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教師問。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之后,教師提問:“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出教師心中的理想答案:一個人犯了錯誤,只要及時改正還不算晚。
案例二
同學們,你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與大家分享分享?學生有的回答,我讀過寓言《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有的說:我讀過《拔苗助長》,懂得了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老師借著學生的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板書課題)《亡羊補牢》。誰能試著說說《亡羊補牢》是什么意思?亡,是死的意思,牢,原是監獄的意思,這里指羊圈。亡羊補牢,就是羊死了修補羊圈。
師:他說得對不對呢?我先不說,等學懂了課文,由你們自己來評判。下面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討論中學生認為《亡羊補牢》中的“亡”這里應該是丟失的意思,教師給予肯定。你喜歡這則寓言中的哪個角色,為什么?
有的回答:我喜歡那個人的鄰居。因為他看到鄰居丟了羊很著急,很同情,還勸他快把羊圈補好,我認為他是個熱心腸的人。
有的說:我喜歡那個養羊的人。因為他雖然第一次沒有聽街坊的勸告又丟了羊,但是他后悔了,并且馬上修補了羊圈,羊再也沒丟過,說明他知錯就改,還不算晚,所以我喜歡他。
還有的大膽地說:我喜歡那匹大灰狼。(全班嘩然)雖然它吃了羊,但是假如沒有它,就沒有這則寓言,我們就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老師給予肯定,你的思維很獨特,有自己的見解,連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你們說得太精彩了。想不想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呢?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表演非常精彩,突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變化,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還有所創新和拓展。
【分析與思考】
前者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在課堂上夸夸其談,講深講透,學生不用動腦就能聽明白,可是這樣卻降低了教學的思維價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生的一種惰性,不用思考,反正教師會講給我們聽,更可怕的是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
案例二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教師要把寓言里的藝術形象當作生活中的真實形象來教,沒有過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學生領悟寓意的前提條件。《亡羊補牢》故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容。故事的教學著重是引導學生感悟體會養羊人錯在哪里?認識不補牢的后果,其次是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要補牢,補牢帶來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