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驚弓之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
2“驚弓之鳥”是個成語,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不要過早解釋成語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領會“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3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采用擴展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著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加深學生對更羸的了解。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更羸并不取箭”這句話,通過一個“并”字,起到了轉折和強調了“不取箭”的作用。還有,“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4根據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材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更羸無須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說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了“真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帶著疑問閱讀下去。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究,如,更羸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在一起打獵的人為什么沒想到這個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并從課文中尋找答案。5加強朗讀指導。課文內容基本都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課后練習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要引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人物的情緒變化。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說說該怎樣朗讀,為什么這樣朗讀?從而領會有關詞語的含義和說話人的內心思想活動。比如,更羸“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又如,“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可以看出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所以這句話應該用謙虛的語氣來讀。“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這里,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事實著實令魏王“大吃一驚”。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的懷疑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的驚訝,便很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前面對更羸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魏王對更羸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課文最后更羸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加以評議,溝通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梁。6要通過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進行理解語言文字和正確思維方法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說了幾句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使學生把更羸說的這段話讀懂。倒裝因果關系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