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個大火球”是比喻句嗎?
看到學生手上的資料,我想到自己在查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很多問題。一張電子報,讓我深受啟發,能否讓學生也通過電子報或手抄報的形式,把自己找到的有關太陽的知識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呢?于是我打開自己收藏的電子報的網址,讓學生欣賞一個初中生制作的色彩艷麗,圖文并茂的電子報。學生非常興奮。在欣賞之余,他們有了新的問題“怎么找圖片?”“怎么交作業?”于是我教他們找圖片,注冊博克,發送文件……下課后一群學生以空前的熱情圍住電腦,在陳爻同學的的幫助下,紛紛注冊博克。
第二天,謝恒、龔昀等同學把電子報用磁盤帶來,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開并保存在電腦上。胡佳慧、彭肖正杰也給我博克留言,更多同學帶來的是有關太陽的手抄報?吹竭@些一點也不遜色的電子報、手抄報,和同學們在博克上的留言,我覺得語文教學已經深入到學生生活,延伸到課外,我感到很欣慰。
有關“太陽是個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的問題,雖然延續了幾節課,但是留給我的深深思考遠遠不止是否為比喻句這么簡單。首先,知識浩瀚無窮,老師不可能知道成為百科全書,老師也不可能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因此,作為老師要做的是尊重學生、肯定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發現、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習內在潛力,鼓勵學生超越自己,超越老師,超越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理念。
一是重新認識教學內容:
要改變教材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是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材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將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樹立真正意義上的大語文觀。
二是重新認識語文教學:
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
三是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神壇”中請下來,能與生為善;把自己從“經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為非:
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甚至在可以向學生請教,向學生學習,在互動中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這樣的課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