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樸面 耳目一新──評支老師的《太陽》
2、十分富于新意的形象比喻:
比喻,是運用形象手段描述抽象內(nèi)容的修辭方式。在認識句、段、篇、題的邏輯關系時,支老師沒有使用慣常的“總分”這樣的概念,而是形象地用“少先隊員”、“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輔導員”來作比喻,用“建立領導關系”來表示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學生聽起來新穎,有趣,而且感到貼身親切,便于學習理解。如果不用這種“少先隊序列”,而是采用更加“正規(guī)”的“總分說,”倒真的是非常復雜的;太陽的“一般情況”相對于“太陽”,是“總中之分”;而相對于“遠”、“大”、“熱”,則又是三個“分”之“總”。如此“總分”、“分總”,真的使學生墜入了“關系網(wǎng)”。而采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少先隊系統(tǒng)”,則各層次間的領、屬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三、科學地選準訓練點──語言文字訓練的新視角
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而進行這種訓練的具體內(nèi)容及方式又應因課文而異。這篇課文生詞不多,用語明白,一讀就懂。那么,語言文字訓練該訓練什么呢?訓練說明的方法?然而,本課中的數(shù)字說明法和舉例比較法,在第七冊《蝙蝠和雷達》、《新型玻璃》兩篇課文中已經(jīng)學過。在本課的教學中,只能作為復習鞏固性訓練而非訓練重點。支老師依據(jù)本文特點,把語言訓練重點落在了說明的順序和層次上(實際是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這是教者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所決定的。這一訓練重點主要通過多人多次的發(fā)言和板寫完成。學生就這樣在“無形”之中,接受了扎實的訓練。支老師沒有著力進行段落劃分和層次分析的訓練,但學生對課文層次結構的認識卻十分明晰。這就是上述“無形”訓練的“無形”成果;這可能就是支老師常說的“不為而為之”──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實際上卻已經(jīng)做了。
讀、說、寫結合,也是本課語言訓練的特色之一。學生“三讀”課文后,老師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讀明白的內(nèi)容,然后再在黑板上寫出經(jīng)過提煉的內(nèi)容要點(說是口語,要寫出來成為書面語言,必然要進行概括)。在學生由讀到說,由說到寫的過程中,教師多次提示學生“再簡練些”、“把話說通”、“聲音高點,叫人聽得舒服”。學生就是這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讀書、學習了說話,學習了書寫書面語言,真正展現(xiàn)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升華提高過程。
此外,支老師的“引說”和課文的“三讀”亦是頗具特色的,這些訓練方式的指向都非常明確。如通過“引說”,讓辯論的雙方最后都“英雄所見略同”地統(tǒng)一了意見。“三讀”課文時,初讀聲音響亮,要求讀通讀順;再讀,強調主動、競爭,讀得流暢有情;三讀,無聲默讀,眼看心想手畫,意在找出內(nèi)容要點。
支玉恒老師是我國小語界頗具影響的特級教師,他當年在四川成都“下”的《第一場雪》開了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讀代講”之風。今天《太陽》一課展現(xiàn)出的清新的素質教育的時代性、全新的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新穎精湛的教學藝術,同樣令眾多的小學教師們關注、思考、吸納、借鑒、出新。“第一場雪”后的“太陽”將更加光明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