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教學案例
大膽放手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背景:《太陽》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主要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它和人類的密切關系。這樣的說明文,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不難理解。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逐句逐段地閱讀分析,課堂氣氛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提不起興趣。為此,我采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通過閱讀去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探索自然的興趣,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案例:出示題頭畫:太陽。師:同學們,太陽你們并不陌生吧,那么你對它了解了多少呢?你有什么問題嗎?(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生:太陽你在哪里? 生:太陽你很大,可為什么看上去很小?你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多大? 生:太陽你為什么會發光?你的溫度到底有多少?為什么這么高的溫度曬到我們身上這么舒服? 生:太陽你到底和我們有什么關系? 生:太陽你怎么會每天那么準時地升起和落下? ……我隨手將學生的主要問題用幾個簡單的字概括成板書: 遠 特點 { 大 太陽{ 熱 與人類的關系師:大家問的真好,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多在課文中可以找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1、2、3自然段,找到太陽特點(遠、大、熱)的具體數據并填表。(出示表格)太陽的特點 具體數據 遠 大 熱 師:這些數據太大了,在我的腦海里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許你也有這種感覺吧,那么課文是用什么方法把太陽的特點闡述得清楚明白的呢?請你再讀讀1到3自然段,找到有關的句子說明。生:我找到了這句話: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師:這是用假設的方法把太陽的“遠”寫清楚了。生:“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汽”這句話也是用了假設的方法。生:“要13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這是用比較的方法把太陽的“大”寫清楚了。師:你說得真好,那么現在誰能說說,太陽我們看上去很小?生:因為太陽離我們太遠了,所以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師:說得真好,課文用具體的數據、假設和比較等方法把太陽的特點闡述得清楚明白。下面讓我們師生一起來配合朗讀1到3自然段。(看介紹太陽的科普短片。)師:那么太陽到底和我們的關系怎樣呢?默讀第4自然段到最后,誰能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生:(默讀后回答)密切。(師板書)師:太陽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在哪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4到最后自然段。學會提問,小組讀讀找答案。(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讀起書來,而且不一會兒找到了答案,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問題)……師:真是的,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讓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情來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師:還有幾個問題課文中找不到答案的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解決?(我話還沒說完就有很多學生搶著說出了許多辦法如:上網查資料、看書、問家長等。)是的,奇妙的大自然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學習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