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的故事》教學反思
《元帥的故事》教學反思——找回久違的課堂的味道
前段時間一直在忙半期總結和區上的研究課,教學進度也比較拖后了,更重要的是前段時間沒有了上課的感覺,課堂氣氛過于沉悶,也許是半期考試大家都沒有考好,心情不好吧。
課還是認真備了的,帶著疲乏的心走上講臺,在上《朱德的扁擔》的時候,朗讀教學抓的很重,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反復讓學生讀,讀出心中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朗讀后,感覺學生的情緒有所調動了,不再那么死氣沉沉了。在上《這個規矩不能有》的時候,感覺終于找回來了,和學生非常好的配合,在分角色朗讀中不停的變化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在拓展部分請學生說出了生活中哪些規矩一樣不能有,結合實際進行了討論。在處理這堂課的時候,首先是初讀課文,然后直接由課題 “這個規矩不能有”入手讓學生說是哪個規矩,為什么彭總要說這句話,再從彭總的語言、動作、神態上去分析,學生也易于接受。
很高興,久違的課堂的味道再次回來了……
《元帥的故事》教后記
自從和同事約定每個星期互聽互評一節課之后,我就開始認真地準備著每一堂課了。為了能上好今天的課,我花費了2個多小時,自我感覺準備得比較充分。
上完課之后,第一感覺就是課完全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了。同事首先肯定了我課的優點: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這也是我一貫奉行的授課原則。
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同事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我的問題:
1、課前準備不充分。生字詞教學在三年級依然是重點,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課文中的生字詞,應該課前就寫在小黑板上,課堂上直接出示,既節省時間,又能讓學生有整體的印象。雖然我們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詞的能力,生字詞不需要一個個教,但還是需要整體出示出來,整體檢查自學情況。
2、指名讀書的方式不正確。在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時,我采用開火車的方式。采用開火車的形式讀書,容易使部分孩子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反正也沒找到我讀,就可以不認真聽了)。采取隨機點讀的方式,可以促使每個孩子都集中注意力傾聽同伴的讀書情況,因為老師隨時都可能叫他把同伴正在讀的課文接著讀下去,若不注意聽,很可能接不上。
3、缺少教學機智。當有學生問:“五六十里路究竟有多長”的時候,因為我當時就沒有想到合適的解釋方法,就將它跳過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如,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課需要不停地“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相信通過不停地努力,我們離名師的距離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