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學反思
《信》教學反思
信是人真實感情的流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因而,我抓住這一良好時機,經過兩個晚上的思考,決定親自給我們班孩子寫一封信,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整體來說,教完這一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就本節課的得失反思如下:
一、從生活入手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生活即課堂,課堂即生活。”語文課程標準將人們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即生活與語文緊密結合。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直觀性特點,上課時,我從生活入手,真正的帶著這封信進入課堂,巧設懸念,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與期待,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隨文識字,寓教于樂。
識字寫字為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對于學生而言,所謂“生字”,是自己不認識的字。它既包括本課要認的字,也包括學生應該正確書寫的字。所以,上課在讀書的基礎上,自己從書中找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一讀,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你記住了那些字,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最后小組長匯報交流。在小組合作中,我嘗試著教給孩子們小組合作的技巧,每個組都合作的比較好,就單單一個“無邊”的“無”字,就有兩字組說出了兩種不同的記憶方法,“替”、“給”這兩個字有的孩子也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記憶,記憶方法獨特,真的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開火車認讀,再次強化認字,使學生不僅讀準了字音,還記憶了字形,其中也適時滲透理解字詞,造句,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多種形式朗讀,品味
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默默的交流。課上,通過自讀、分小節讀、師范讀,體味讀,分角色讀等形式,深入淺出的引導著孩子們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領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那只小鳥,就是棵樹,就是那片云,就是那朵花,會對自己的伙伴說些什么,讓孩子們在說的同時,更要通過讀傳遞出來。相信孩子,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的思緒隨著自己的心兒一起飛揚。通過“讀“的品味,理解”讓我的心和別人的心貼得緊緊、緊緊,這就自然而然的滲透了情感態度目標的教學。
四、拓展文本,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將語言訓練有機切入文本教學之中,這樣,既為以后的作文教學做好了鋪墊,也是在利用教學的細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得整個教學進入高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我想,只有學生情緒高漲,才愿意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此,我提出 “我還會替誰給誰寫信呢?寫些什么呢?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一句句可愛的詩句出現在我的眼前:“替大樹給啄木鳥寫,我已經生病,請快快來給我治病。” “替氣球給人寫,請快點給我打上氣,我想早點飛上天。”“替小草給云寫,請快快下雨吧,我都快渴死了。”“替我給爸爸寫,您少喝點酒吧,喝多了對身體不好。”……
本節課的最后,我還為孩子們讀了寫給他們的信,一些孩子留下了感動了淚水,我也哽咽了。我想有了這樣的情感交流,孩子們也把自己的心中的話寫給我,做了一次小練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兼顧較多,因而原來兩課時的教學用了四課時才講完,用時太多,如何巧妙的安排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統籌兼顧,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