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學反思
《信》教學反思
接到通知時離正式講課只有5天時間,時間倉促,任務艱巨,再加上從來沒有在這種場合講過課,我深感壓力重大。5天的錘煉,使我受益匪淺。
一、吃透教材,能巧妙設計教學。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性的課堂教學過程,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可謂“教無定勢,學無定法”,這就需要教師“吃透教材”,了解學情。把教材用好、用足,這就要求我們養成細讀課文的習慣,深入地研究課文,把落實教學的眼光深入到課文深處,要找到并把握課文表達感情的支點,把最能落實基礎知識,最能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科學而藝術地整合起來,實施教學。
二、深情朗讀,能把握作者情感。
閱讀課堂教學需要朗讀。這是因為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鏗鏘之聲;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文章的氣勢、神韻、風格。朗讀不僅僅能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占有時間,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
同時教師的范讀也不能忽視,教師把輕松優美的語調讀進學生心中,就能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學生邊朗讀,教師邊指點,這樣氣氛越來越濃,以至讀得神思飛越,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之中。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影片、展示圖片,使教學更具有直觀性、趣味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激發自己的情感。
四、課中活動充分,能讓更多學生參與。
“課中活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占有時間,進行有形式也有內容的學習語言、發展智能、培養情操的操作演練。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目標,想辦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起來。
五、精辟點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對文中的重點段落,師生要融為一體,用“多角度反復”的方法評點課文,閱讀視點的變化引來了課文的三維立體動感,這既是優美的教學,也暗含著學法的熏陶,學生在此時是學習的主人,同時也醞釀了教學的高潮,教師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體味到的蘊含在字里行間的豐富內容,化為點評,讓學生也能感受到、體會到。對學生的看法,老師要給以充分的肯定,讓他也能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悅,這樣縮短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相交流,平等對話的過程。
對于這堂課,雖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沒讓學校失望,但我自知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也讓我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學習,有意識訓練自己臨場應便能力,更進一步完善自己。
《信》的教學反思
《信》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歌,本文以“信”為紐帶,以兒童特有的視角和口吻來描述,具體描寫了“我”與小鳥、花朵、大海、云、樹做朋友,并替他們寫信的有趣故事,內容淺顯易懂,結構段式大體相同。這種結構段式相同的詩歌,在前五冊語文書中經常出現,加上《信》這首詩歌篇幅短小,層次清楚,詩句間浸透著童心的稚嫩,學生讀起來能夠瑯瑯上口,感到很親切、自然。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始終圍繞著“作者替誰寫了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來自讀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