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為讓課本教學,還要注意知識的遷移和回顧。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知識情感上的盲點進行合理的補白。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歌詞,是著名詞作家喬羽的作品。《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是影片《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這首歌曲曾被國家教委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少年兒童歌詠活動推薦歌曲。這篇課文描繪了少年兒童課余蕩舟北海的歡愉場面,歌頌了在社會主義祖國里,在黨的陽光雨露下少年兒童的美好生活。
這節課時第一課時。我出示題目以后,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以后,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過了一會兒,學生刷刷舉手了,我就讓他們挨個說。問題有“我們是誰?我們在哪里蕩起雙槳?我們為什么蕩起雙槳?”我就讓學生對這問題讀課文,然后回答。接下來,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思考每節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最少要三名學生,回答一個問題,其他學生評價糾正補充。最后讓學生,讀生字,學生字,問了一個問題“看到生字你想到了哪個生字",這個問題再次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
我覺得,這節課比較輕松,比較成功,我說的少,幾乎都是學生的口和腦不斷的勞動。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上這一課時有學生這樣提問
“‘紅領巾’指的是什么?”
“‘紅領巾’怎么迎著太陽?”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硬式教育的形式太濃,太注重分數,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嚴重的缺失,所以我現在在這一課的教育中引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并引入了王二小的故事來教育學生,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本課所抒發的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獲,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采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后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流傳甚廣,影響了幾代人的膾炙人口的歌詞,它表現的是一群少年兒童蕩舟北海、盡情嬉戲的情景,抒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上完這篇課文后,我對本課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有優點也有不足。
本課教學在精讀課文環節我按以下三個版塊進行:
板塊一:精讀第一段,想象畫面,感情朗讀
板塊二:學習2、3兩段,理解擬人的寫法
板塊三:遷移寫法,拓展想象
在這三個版塊的教學中,學生對課堂上要求想象的內容興致很高,想象的內容豐富。比如在第三個版塊教學中,
我問:大家想想,誰也被我們的歌聲陶醉了呢?有的說天上的太陽也被我們的歌聲陶醉了,有的說岸邊的楊柳也被我們的歌聲陶醉,還有的說是天上的小鳥也被我們的歌聲陶醉了,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著。于是我要求學生一起來當當小詩人,學著喬羽爺爺擬人的寫法,也來寫寫詩。
本課教學在回答“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父母”“老師”“太陽”“地球” “科學家”……面對這樣的回答,于是,我補充了詩歌創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舊中國兒童的苦難生活,我告訴孩子:我們今天的生活的這么幸福,那是因為我們是長在新中國,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所以沒有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就沒有我們幸福的生活啊!孩子們聽得很認真,我知道他們認可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