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兩則(表格式教案,含教學后記)
第二教時教學要求: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情感目標: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教學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卡片。教學過程:教 學 環 節教 學 內 容 設 計修 改 欄一、歷史故事導入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四、創編故事 五、作業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并數出筆畫。 補充(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補充(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伙伴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指名讀:提出建議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 補充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2、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 (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3、回顧歷史故事。 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補充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補充(出示“鷸”圖片)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補充(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補充1、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補充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 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