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繁枝,增實效——《剪枝的學問》說課稿
2.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本文字里行間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為此我采用以讀代講法,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以學定教,說流程】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減少是為了增加”是剪枝的學問,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教學的學問。本課設計時,我刪繁就簡,圍繞“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這條主線,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隨著“我”的情感變化起伏,看剪枝、問剪枝、賞桃花、悟道理。整個教學過程,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引導質疑抓主線。
課文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用了“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一系列詞語,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學設計也是緊緊抓住文章的這個課眼。課伊始,復習聽寫課文中體現“我”心理變化的四個關鍵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指導學生讀出“我”不同的心理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么會有這些心理變化的?引導學生讀文理解,內化感悟,在隨著“我”的情感變化起伏中,共鳴共振,使之懂得“學問學問,一學二問”的道理。
第二環節,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滿懷好奇”
學習第一段,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你是從哪里看出了的?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遠近聞名、總是、大、甜”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時王大伯出現在你眼前,你有什么問題問他嗎?”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王大伯家的桃子為什么總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臉疑惑”
和作者一起滿懷著好奇走進王大伯家的桃園,看到的是王大伯他們忙著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嗎要把好好的枝條剪掉?”一連兩個問號,都充分表達“我“當時的著急、不理解、一臉疑惑。
3.探究“將信將疑”
理解王大伯解釋剪枝的原因的話語是文章的重點。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與文本進行對話:“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條?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這些粗壯的枝條如果不剪掉行嗎?會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瘋長”?” 從而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欲望。
對于王大伯的話,“我”是“將信將疑 ”,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剪枝動作的熟練,說話時充滿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畢竟耳聽為虛,沒有親眼見到,我只能“將信將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