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聽后感
1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7
來源:江蘇教育論壇
古詩教學很容易會上成“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理解課,學生一般顯得比較被動。洪榴老師上的《楓橋夜泊》這一課打破了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課堂教學的環節清晰而又流暢自然,從“了解作者――初讀古詩(包括檢查預習)――讀懂詩題――讀懂詩句――體會感情”,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漸漸地走進詩中,再現出當時的情境,學生好像變成了詩人一樣去“看”、去“聽”、去“體會”。洪老師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由于在預習時解決了字詞的意思,在理解詩句時洪老師始終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來讓學生對詩進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時緊扣一個“愁”字,特別是聽到那“烏啼”、“夜半鐘聲”,更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境。對“愁”字的學習也是別具特色:結合詩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詩人的“心”中,讓他更加憂愁,這樣,學生在體會“愁”的字義時也牢牢地記住了字形。
2、 在理解詩句之后洪老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配合課件演示,把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使學生仿佛變成了詩人張繼,老師問“張繼”:“張繼,這個夜晚你覺得怎樣?”“張繼,一個人在他鄉的日子怎么樣?”“張繼,這個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橋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詩人張繼那滿腔的愁緒已經自然而然地到了學生心中,水到渠成地體會出來了。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洪老師在課堂上多次有意識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去理解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字詞,而后又引導說“光理解字詞是不夠的,還得把字詞放入句中,去體會詩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在朗讀古詩時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感悟詩人當時的心情時老師這樣引導“有一個好辦法,讓我們成為詩人來體會”等。
此外,洪老師在朗讀指導、板畫設計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里不再展開。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jcsycorp.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