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冊第三單元課文簡析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寫的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將軍李廣,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聽到樹木中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看到草叢中有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發現箭尾的白羽也扎進了石頭。贊頌了李廣將軍神勇無比的氣概。
這是編輯獨創的一種文章體裁——“文包詩”。通過講述詩人創作一首詩的原因和經過,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同時也滲透文學創作的教育——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這篇“文包詩”,共4個自然段,分為兩段。
第一段(第1—2節):盧倫《塞下曲》中寫的“飛將軍”李廣,是西漢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第1節,講盧倫寫過一組詩,題目是《塞下曲》,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組詩,就是圍繞一個內容所寫的詩。《塞下曲》,都是描寫古代將士邊疆生活的詩。第2節,講詩中“飛將軍”,指的是誰。詩中所寫的內容,就是他守衛邊境時發生的事情。
第二段(第3—4節):月色朦朧,李廣發現草叢中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發現箭尾的白羽扎進了石頭。這一段,詳細地敘述了故事的內容,寫得很真切。
練習提示:
第1題,背誦文中的詩《塞下曲》,建議提高為“默寫”。
第4題,說說文中詩的意思。只要求說說字面的意思,不要求講述或復述整個故事。晚上,樹林里昏暗的,一陣風吹來,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李廣將軍以為有什么了,立即拉弓將箭射去。等到第二天去尋那白羽,看見白羽從石頭棱上射進了石頭。(文中沒講到箭是石頭棱上射到石頭里去的,“棱”是石頭兩面相交的地方,更可看出將軍的神力。)
教學建議:
1、課文的變序。李廣將軍,是一個歷史人物。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可以想象詩人盧倫是在看了這段記載后,才寫下這首詩的。因此,可以啟發學生先說故事,再說盧倫的詩。課文是采用倒敘的方法寫的,引導學生進行變序的敘述,可以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2、詩意的引伸。詩人盧倫寫這首詩的目的,不僅贊頌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的氣概,而且還表達希望有李廣一樣的將士來守衛邊疆的思想感情。
《少年王勃》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寫的是少年王勃在滕王閣宴會時,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反映了他的才氣和文思;同時也說明王勃所寫名句的來歷。
文章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節):滕王閣舉行宴會,都督邀請王勃參加。1、2句,講了兩個意思:(1)王勃探望父親,剛巧路過南昌;(2)為什么要舉行宴會——“滕王閣剛剛整修一新”。第3句,講都督為什么要邀請王勃參加宴會?
第二段(第2節):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誰也不敢答應。第1句,講了宴會舉行的時間和參加慶賀的人很多。第2句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寫出當時客人們不敢寫的情景。
第三段(第3—5節):王勃文思如飛,寫了《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第3節,講王勃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是怎樣的景色呢?作者作了具體的描寫,對下文的兩句名句作了解釋。所用省略號,有一定的含義。第4節,講王勃一會兒就寫成了序文,都督特別稱贊其中的兩句。“邊看邊想”、“胸有成竹”,說明王勃已認真作了思考,很有把握了。“讓我來試試吧!”顯得很謙虛,很有禮貌。第2句,講他寫得很快。第3句,講都督的稱贊。“拍案叫絕”,是拍著桌子叫好。都督一聽到好句,就拍案叫絕,說明他也是很有才氣的,是懂得文學的。第5節,講了序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