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詠柳》、《春日》)教學設計
3.用心品詩,感悟哲理。
師:朱熹欣賞到了萬紫千紅的春色,心里非常高興,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這首詩還有它的深層意義,不了解朱熹就讀不出詩的真正內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別強調他的詩歌特點:他的詩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簡練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壯麗秀美和詩人的遠大胸懷,常于樸實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點,感悟詩理。
泗水——在山東的曲阜,從曲阜的北面流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孔林、孔廟、孔府所在的那個地方。我們讀《論語》的時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么他看到這個“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這個地方教他的門徒的,也就是說這里即圣人之地。
勝日尋芳——實際上告訴我們他在春日尋找的這個“芳”,這個芬芳的東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間的圣人之學的芬芳。
萬紫千紅——他找到了一種充滿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義。他的這首詩,在從容沉著的風景描寫之中,透露的是一種自信和喜悅。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時代,了解詩中有特別意義的地點和景物,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有助學生理解詩中的深層含義。]
4.對比賞讀,感悟春美。
師:朱熹眼中的春天是萬紫千紅、滿含哲理且透露著自信和喜悅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詩人的眼中會是怎樣的形態呢?我們再來看另一首寫春天的詩。
出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小組合作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它所描寫的春天的形態,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2)交流體會: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春游西澗時看到的暮春景色,他當時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歸隱山林。詩人先寫澗邊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從“獨憐”看出他的喜愛之情,再寫郊野渡口的水勢急迫、空蕩的渡船,流露出了詩人淡淡的憂傷。
(3)小結:同是春天,在不同詩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樣的,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當時的心情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詩人總是通過寫景來抒發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適時的對比拓展,能豐富學生的想象,體會詩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內涵,也讓學生懂得心境決定物境。]
四、總結延伸,升華主題
師:春天在每個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在詩人賀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綠、高貴、神奇的——引讀《詠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富含哲理——引讀《春日》。
在其他別的詩人眼中春天是怎樣的呢?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課外再找描寫春天的古詩閱讀,體會詩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課末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春天的古詩,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培養了學生的搜集能力、自主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