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駱駝》教學雜談
【駱駝的腳一定跛嗎】
我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其中的位學生站起來說:“駱駝的腳不一定跛。”我詫異地讓其說說理由,他接著說:“如果駱駝左邊馱的蜜比右邊馱的米多的話,那么駱駝左邊的腳印也會比右邊的腳印深。因此,從腳印的深淺是不能確定駱駝的腳是不是跛的。”
面對這樣的場景,不知各位同行會如何處理?
我是這樣做的:
1、表揚這位同學:
我想,這樣的問題由一個小學生提出是很難得可貴的,再則這個問題也觸及到本文的思維訓練的核心──因果推理。
2、組織討論:
因為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我們可以直搗黃龍,一下就抓住文章的重難點。
3、稍作解釋:
有點難,我還沒有很好的解釋。當時,我是這樣說的:駱駝是四只腳的,書本上說的左腳其實是說駱駝左腳的某一只的。
下面我再談一點啟示:
1、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我們通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質疑問題的習慣,同是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備課時,我們要多準備一些除語文外的相關知識,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現在的孩子。我們除了強調學生多讀課外書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
3、對待教材,我們也要實事求是的分析,對于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要做到心里有數,不要以“本”為本,不講科學性。
(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 鄭利群)
巧用提示語,提高語文能力——《找駱駝》教學談
《找駱駝》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著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 “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 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于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么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 ——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為“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 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