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駱駝》教學雜談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余對話并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么加提示語合適,然后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復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并啟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后才能借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范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復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著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復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為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后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 運用提示語——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后,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為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含蘊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后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謝您哪!’”
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