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別“忽悠”我了──課堂教學中適時評價的現狀與分析──《槐鄉的孩子》課堂教學評析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曾經是課堂主宰的教師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放下了自己的架子,成了與學生平等對話的交流者。但同時,教師由于對課改的內蘊理解偏頗,從而導致一系列“忽悠”事件的發生。筆者從“忽悠”事件著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尋找根源,解決應對,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教師 課堂教學 評價 忽悠
隨著趙本山的小品《賣拐》以及而后的一系列小品的出現,社會上隨之流行起了一個新名詞──忽悠。不知道大家對“忽悠”這個詞是怎么理解的,筆者認為“忽悠”就是想方設法地欺騙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縱觀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我們會發現“忽悠”事件屢見不鮮。其實這也不奇怪,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社會上的一些人就是運用“忽悠”戰術,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奇怪的是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忽悠”事件,這就讓人有點啼笑皆非了。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喜人地發現,課改實施中的課堂更民主了、更人文了、更活躍了。而曾經是課堂主宰的教師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放下了自己的架子,成了與學生平等對話的交流者。但同時,教師由于對課改的內蘊理解偏頗,片面地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就是對傳統教學的否定、顛覆。因此,在教學中刻意追求別出心裁,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課堂上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失衡現象。從而導致一系列“忽悠”事件的發生。
一、“忽悠”事件回放
這是人教版三上第四課《槐鄉的孩子》的教學片段:
學完整篇課文后,教師想引導學生感受槐鄉孩子為了能上學,冒著酷暑采槐米賺取學費后,問:“同學們,學完了課文,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1:槐鄉的孩子真幸福,可以天天去爬樹。
師(給予高度評價):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真好!
生2:我真希望自己是槐鄉的孩子,這樣就可以天天跟他們一塊兒玩。
師:你說出了自己的心愿,真不錯!
生3:槐鄉的孩子生活真自由,我真羨慕他們!
師:說得不錯!
生4:槐鄉孩子的生活真令人羨慕,他們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像我們,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走出一步,爸爸媽媽都時刻盯著。
師:你將自己的生活和槐鄉的孩子進行了對比,說出的感受就更真實了。
生5:是啊,我們多可憐,哪有他們的自由啊!
……
接下來學生的發言大都是吐苦水,大談自己的生活苦悶、無聊,槐鄉的孩子卻自由自在。羨慕之情溢于言表,而教師也是一味地表揚“說得好!”、“說出了你的心聲!”
二、“忽悠”事件分析
筆者不清楚,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為什么會這樣評價?很顯然學生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學生的心聲是道出了,但這里所道出的心聲是有悖于文章本意的,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背道而馳的。《槐鄉的孩子》這篇課文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槐鄉的孩子過著勤勞的童年”。槐鄉的孩子天天在山里跑,采槐米是為生活而奔波,而非學生所言的那樣玩樂。至于槐鄉孩子的快樂應該是他們對生活的一種樂觀態度才對。“忽悠”事件中教師對學生錯誤的認知熟視無睹,甚至推波助瀾。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大加贊賞。這在無形中也將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也許,教師是在履行課標中所指出的“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吧。但筆者認為,這不是尊重,這是老師在忽悠學生。可能老師會認為自己比較冤,明明是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閱讀體會,怎么會成為忽悠了呢?筆者在文章開頭已經解釋了何為“忽悠”,“忽悠”就是欺騙。老師可能會說,我沒有欺騙學生啊!我們來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在欺騙學生。我們從事件中,應該可以看得很清楚,學生的回答是不正確的,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則是“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真好!;你說出了自己的心愿,真不錯!;說得不錯!;你將自己的生活和槐鄉的孩子進行了對比,說出的感受就更真實了。”從上述老師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都是贊同的,在學生的心里,自己的答案是得到老師肯定的,是正確的。而事實呢?學生的回答明擺著就是不正確的啊。老師無聲地告訴學生:你的回答是正確的。而一些原本已經體會到槐鄉孩子勤勞的學生,心里不免產生了疑問,“老師這是怎么啦?”試問,這不是“忽悠”是什么?老師尊重學生,固然不假,可這樣的尊重卻讓人心寒。因為這樣的尊重是一種偽尊重,是教師教學上的嚴重失責,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錯誤認知做出引導和判定的“不作為”,是“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