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別“忽悠”我了──課堂教學中適時評價的現狀與分析──《槐鄉的孩子》課堂教學評析
教師尊重學生沒錯,師生平等對話也沒錯,但教師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的有限,很多時候對文本的解讀是片面的、狹隘的、錯誤的。作為教學組織者,處于課堂主導地位的教師要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適時調控課堂的節奏。時刻不忘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身肩課堂主導的職責。“講”在關鍵處,“導”在迷茫時。
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忽悠”事件中的教師如果不虛偽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是大膽地指出學生認知上的錯誤,我想學生就不會還是一味羨慕槐鄉的孩子冒著酷暑采槐米,而應該轉為敬佩他們的勤勞、樂觀。即使效果沒有這么好,但教師明確表態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不恰當的,至少也會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自己的觀點產生質疑,也就不會一錯再錯、一誤再誤。
三、“忽悠”事件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時時刻刻弄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教師應該要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指導權,在學生理解與文本價值取向發生偏差時,適時引導,將學生從“歧路”引入“正途”。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該講的十句不多,不該講的一句都是廢話。”因此,課堂教學中,為了避免類似“忽悠”事件的發生,教師的適時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教師在課堂上的適時評價,筆者抽樣做了一份調查。
問題一:在你站起來回答時,你希望教師怎樣對待?
a:不管回答對錯,老師都表揚。
b:對時表揚,錯時提出建議。
c:不管對錯,少有表揚卻總提建議。
問題二:當你或同學回答明顯錯誤時,老師還說:“說得真不錯!”你會怎么想?
a:表示理解,老師總在安慰學生。
b:表示贊同,老師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c:表示疑惑,不明白老師在做什么。
d:表示反對,認為教師是在欺騙、是誤人子弟。
從上面的調查可以看出,作為學生,教師課堂教學適時評價的接受者,他們大多希望教師“賞懲分明”。認為只有教師態度明確,才會真正幫助他們成長,而教師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理念下的一味鼓勵、贊同、甚至附和,在學生看來是一種欺騙、是誤人子弟,是真真正正的“忽悠”。
那么,如何避免類似“忽悠”事件的發生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潛心會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文本的地位不可忽視。只有讓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仔細閱讀、獨立思考,才能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碰撞,奏出情感的共鳴。其次,教師評價一分為二。對于學生無法從文本獲取正確信息而產生的錯誤認知,教師要及時、巧妙地說“不”。教師可以委婉地一分為二地評價,既肯定學生的獨特見解,又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議。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孩子創設了一個愉快、安全的心理環境,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觀點的錯誤,一舉兩得。最后,教師要善于“拋繡球”。當學生回答明顯錯誤時,教師可以機智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自己。“是嗎?再想想!”“是嗎?誰還有不同意見?”讓學生重新思考,重新積極地投入尋求正確答案的思考中,在學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相信見解會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