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里的孩子》教案
過渡語:山區里教室破舊簡陋,可擋不住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盡管生活艱苦,卻不會影響他們收獲知識的快樂,因為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就是找到這把金鑰匙(出示課件)引讀第6自然段。
師:⑧這是一把什么樣的鑰匙?(知識、打開智慧寶庫、改變山溝窮面貌的鑰匙)
山溝里的孩子就是這樣日日夜夜,夜夜日日,辛勤刻苦的尋找,他們追逐夢想的每一步都邁得那樣堅實,讓我們祝愿他們夢想早日實現,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通過學習,⑨山溝里的孩子會怎樣?山溝會怎樣?
結束語:是啊,山里的孩子為了學習克服重重困難,刻苦學習,發奮讀書,一定會找到那把金鑰匙,但愿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這把傳說中的金鑰匙,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業。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設計說明
金堂縣趙鎮第二小學執教:米柯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用富有情感的語句生動地描寫了山溝里的孩子為了尋求改變山溝貧困面貌的“金鑰匙”而起早貪黑,不怕吃苦,不怕山高路遠刻苦學習的動人事跡。這篇散文,語言優美,情感動人,是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一篇好范文。通過本文的學習,教育學生向大山里的孩子學習,為了家鄉幸福美好的明天不怕困難,刻苦學習。
課文結構清楚,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其中1—5自然段,從時間長,路不好走,不十分安全三個方面寫出了山里的孩子上學艱難和好學的精神,6——7自然段,則直接抒情,贊頌了山里孩子們不怕困難,為改變山溝的窮面貌而刻苦學習的精神。
目標設計: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抓住文中關鍵詞“黑”,體會山溝里的孩子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為了實現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學習的積極向上的精神。
3.繼續學習獨立識字,理解“擁抱、籠罩、清輝、埋藏、鑰匙”等詞語的意思。
課時劃分:
本課教學定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及理解“擁抱、籠罩、清輝、埋藏、鑰匙”等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主要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升華主題。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說明:
一、直接導入,進入主題。
二、精讀感悟,深化情感。
1.山溝里的孩子每天起早貪黑、翻山越嶺走十幾里的山路去上學。因為在他們山區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山溝里埋藏著一把金鑰匙,誰找到它,誰就能打開智慧的寶庫,改變山溝的面貌。
(出示山溝里的孩子的生活圖片)孩子們,看了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學生可能會回答:太可憐了!太辛苦了!
他們的生活用一個字來形容——苦!那他們又是怎樣上學的呢?
(這一環節,讓學生如臨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溝,真正的走進文本。對于感悟山溝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也就水到渠成了。)
2.讀一讀課文,劃一劃相關的句子,最后再說一說孩子們在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時間長:山溝里的孩子們從黑暗走進黎明,又從黃昏走進黑暗,可以說是起早貪黑。(板書)
路不好走:要翻好幾座山,看(課件),同學們是怎么翻山越嶺去上學的?誰能看著圖給大家講講?如果要是遇到惡劣的天氣呢?看來他們上學的路真是太難走了!(板書)